万峰成林处 阳光黔西南

——全国地市媒体乡村振兴调研采访活动走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

2023年05月2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p>    上图: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    中:万峰林。    下图:贞丰布依族绣娘。</p>

上图: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 中:万峰林。 下图:贞丰布依族绣娘。

<p>    马岭河峡谷之峡谷探奇。</p>

马岭河峡谷之峡谷探奇。

<p>    参会人员在采访当地民俗活动。</p>

参会人员在采访当地民俗活动。

5月,行走在黔西南州州府兴义市区大街小巷,灿烂的三角梅俯拾皆是,在云贵高原的阳光映照下,这座现代山地小城更加明艳动人。

全国地市媒体内容建设推进会暨走进“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乡村振兴调研采访活动近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举行。惠州日报社采编人员与全国地市媒体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地市媒体内容建设,推进融合发展,并围绕乡村振兴、康养文旅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特色文化等内容开展调研采访。

依托秀美奇绝的山川美景、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神奇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南北皆宜的饮食习俗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黔西南州在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康养核心业态上,有着较早的实践和探索,经过多年发展积累,逐渐成为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当前,黔西南州正抢抓新一轮政策机遇,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全力以赴推动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

三角梅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在3℃以上才能安全越冬,15℃以上方可开花,这与黔西南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正好相适宜。在当地,三角梅的花期可长达300天。从机场到兴义市区,道路两旁的三角梅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黔西南州以万峰林为代表的喀斯特峰林景观最具地域特征——万峰林是世界锥状喀斯特峰林地貌发育最典型、分布最广的地区——地貌绵延2000多平方公里,两万多座山头,占据兴义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兴义城与万峰林的关系,可谓城在景中、景在城里。

“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公元1638年秋天,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行至兴义,在游记里曾如此感叹。

在兴义城区方圆30公里内,分布着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峡谷、贵州醇、云屯生态体育公园、义龙山地旅游运动休闲博览园6个国家4A级景区。一城六景,城为产业配套、景为城市增色,这样的“产、城、景”互动组合殊为难得。而在磅礴数千里的莽苍峰林之中,还有招堤十里荷塘、神秘北盘江大峡谷、放马坪高山草原、神奇贞丰双乳峰等优质景区景点,还能找到无数不知名的高原湖泊、高山草甸、森林河谷、山间坝子、峡谷溶洞、激流飞瀑、地热温泉、喀斯特峰林峰丛天坑等自然地貌,以及众多山地梯田、秀美田园、民族村寨等人文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生物资源丰富,有银杏、鹅掌楸、桫椤、贵州苏铁等20余种珍稀树种,有石斛、天麻、杜仲、三七、灵芝等1000多种药用植物,是贵州省中草药药源宝库之一。

年轻的自治州历史人文厚重

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之一。在布依族、苗族世代居住的这片土地上,从乌蒙山脉发源的南盘江、北盘江历经千万年的冲击,形成了秀美的自然山水,积淀了厚重的历史人文,为这里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千百年来,各族先民依山就势、逐水而居,自然山水孕育了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土司文化、奇石文化等文脉传承,以汉代铜车马、摇钱树、抚琴俑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文物的出土,昭示曾经的风华。在黔西南州,数以百计、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少数民族聚居区,无论是语言歌舞、节庆习俗,还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都浸润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

距今2.4亿年前的“贵州龙”化石在州内广有分布,是中国三叠纪中期海生爬行动物群的代表。州内有“兴义人”古人类文化遗址、夜郎文化遗址、南明历史遗迹、何应钦先生故居和作为二战时期“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的“晴隆二十四道拐”等历史文化遗产。

行走在黔西南州,还可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在海内外享有“天籁之音”“声音活化石”之美誉;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誉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土法造纸、布依戏、布依族勒尤、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民族节日大放异彩……

“旅游+”多业态协同发展

近年来,黔西南州加快旅游业恢复发展、持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大力提升黔西南州“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春、夏、秋、冬文化旅游主题”系列活动,推动“旅游+”多业态协同发展,实现全境全季旅游,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黔西南州坚持用山地旅游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挥“旅游+”产业的优势潜力,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文化、民宿等业态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山地旅游产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成立公司市场化运作《八音坐唱》《阿妹戚托》等文化品牌,向市场推出多种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推出食用菌、薏仁米、普安红、万峰绿等本土优势旅游商品,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聚焦旅游业态升级行动,激发旅游市场活力。黔西南州加快兴义万峰林景区、贵州醇景区等16个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全力推进万峰林生态产业长廊等重大业态项目建设,依托民宿和花海资源,推出生态康养游、户外运动游、茶旅养生游等精品旅游线路10条。同时,黔西南州持续打造康养旅游融合业态,2022年,兴义纳具康养小镇、义龙新区栖梦泽温泉酒店等康养旅游项目投入运营,云屯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康养、旅游和城镇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观光、运动、休闲等活动的背后,是一大批康养、文旅项目的合作与落地。目前,黔西南州已打造完成马岭河峡谷、万峰林、晴隆阿妹戚托小镇等13个国家4A级景区,36个国家3A级景区。

当前,黔西南州正围绕“四新”“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依托“中国四季康养之都”的自然之赐、政策之惠和比较优势,立足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集天时地利人和之力加快推动建设“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食品药品、医疗保健等康养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不断拓展优势、丰富业态,让优势更优、强势更强。

深化东西部协作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五一”假期,黔西南州兴义市洒金街道洒金村打柴山、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等地的民宿、客栈早被预订,到乡村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

黔西南州共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7个,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32个。示范试点村创建以来,在黔西南州大地上,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美画卷随处可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黔西南州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不断探索符合实际、彰显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因地制宜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薏仁米、中药材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山地经济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自黔西南州与惠州市确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以来,两地签订协作协议,强化结对帮扶,在两地交流部署、劳务协作、产业协作、消费协作、人才交流、振兴示范、社会协作等方面精准制定接续措施,着力推动协作升级。

据介绍,黔西南州目前已规划打造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黔惠共建州级工业产业园区,成立粤黔东西部协作黔西南州农特产品交易市场,激活两地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同时,有效承接5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汇聚社会帮扶力量,不断巩固协作成果,持续在交流部署、劳务协作、产业协作等工作上高站位、多角度、快节奏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黔西南州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开新局、做样板”目标,守正笃行、久久为功,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部分资料由黔西南日报社提供)

本版图片 黔西南日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