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生

□何万明

2023年05月22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北宋学者汪洙在其启蒙书《神童诗》中写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诗中名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道出了古人对读书人的评价,把读书入仕当作人生的最高追求,所谓“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也成为当时用来激励学童勤奋学习长大后求取功名的座右铭。在封建社会,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后就可以锦衣玉食、光宗耀祖,因此读书确实是黎民百姓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看看《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后疯了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事实,别人是喜极而泣,老范却是喜极而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前人对读书的一种看法,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当然其积极作用也有。我以前读书没想那么多,就是想通过读书考出去,然后分配工作成为公家人,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我小时候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长得非常瘦小,春耕、夏收、秋收等农忙时节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劫难,因此,读书跳农门成了我当时最简单而纯粹的目的。我们那时候小学毕业要考初中,初二要考初三,初三要考高中,高中要考大学,考不上就回家种田,每一次考试都有一大半人落马。十年寒窗,一路劈波斩浪、过关斩将,高考时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总算考上了,实现了跳农门的目标。后来我核算了一下,当年整个大队和我一起读小学的同学大约有100人,但能够笑到最后的只有可怜的两个人,我和一个父母都是教师的女同学。如果按照以前的标准,我们俩应该算得上是考了秀才、举人之类的,幸好我们都没有像范进那样喜极而疯。

读书毕业后分配到惠州一家国有企业,当时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还相当红火。我以为从此可以松一口气了,没想到好景不长,接下来的市场经济大潮对国有企业的冲击无异于秋风扫落叶。到90年代中后期,全国不少国有企业纷纷关门大吉,我单位也在劫难逃,苟延残喘,随时都有关门的危险。为了生存,我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重新拿起了书本,因为我始终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我不是改变了一次吗?不过这次读的不是语数英之类的,而是更为宽泛的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处世等方面的,比如《香港百年》《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二次握手》《路遥文集》《百年激荡》等,我必须通过读书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增强搏击风浪的能力。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人生事业》一书中说到“读书能使人丰博,历史能使人聪慧,哲学能使人思想深刻,逻辑学、修辞学能使人擅长辞令”。培根还说到“写作能使人精细”,为此,我在阅读之余,也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体会写成文字向各大报刊投稿,庆幸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和荣誉,在我对于读书与人生的长久沉思中接踵而来。

不久,也许是机缘巧合,又或者是水到渠成,我成了一名党报记者,再次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做了记者后,我以为这次真的可以松一口气了,没想到很快我就发现媒体人更需要有丰富渊博的学识,免得在采访报道时说外行话贻笑大方,轻则误导读者,重则会酿成事故。于是,我不假思索、毫不迟疑地重新拿起各种书籍埋头苦读。

读了大半辈子的书,读书习惯已经深入骨髓,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我想把它改为“宁可食无肉,不可不读书。无肉令人瘦,不读令人愚。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