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南国之珍果。进入夏季,惠州大地的荔枝开始挂果。惠州中心区——惠城区范围内最古老的一级古树是一棵荔枝树,位于水口街道蓬陵村大陵岗村民小组,已经有670多年历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棵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古荔枝树,已经成为乡村文化景点。
古荔枝树记录大陵岗钟氏家族的历史传承和延续
水口蓬陵村大陵岗钟氏祠堂后山,名为“凤岭”,巍峨矗立,南麓有一株荔枝树,躯干挺立,亭亭如盖。本地人称之为“禾枝”,为惠州土产。时值初夏,葱郁的枝头挂满绿色小果,再过一个月,荔枝果泛红,这棵古荔枝树将迎来又一年丰收。
古荔枝树用围栏保护,树身上挂着一块惠城区人民政府2022年10月印制的“国家古树保护级别一级”标识牌,上书树龄“670年”。据了解,大陵岗古荔枝树是惠城范围内最古老的一级古树。
古树资源不仅是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文风情的重要载体。这棵古荔枝树,记录着大陵岗钟氏家族的历史传承和延续。
根据村民口述和谍谱记载,这株荔枝树由大陵岗村开基祖钟子良栽种。为保护好这棵开基祖栽种的荔枝树,大陵岗村历代钟姓子孙不遗余力。
在历代村民的呵护珍视下,这棵古荔枝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每年开花结果。因为有这棵古树,也常有游客到大陵岗寻幽访古,叩问古荔枝故事,或树下乘凉,遐想万千。
见证惠州悠久的荔枝种植历史和文化
这棵古荔枝树,长于东江之畔,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见证着珍果与文化联姻。一棵小小的荔枝果,除自身美味,还有什么东西使得它的魅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中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专志、东汉番禺人杨孚撰写的《异物志》介绍了众多岭南风土物产,对荔枝、杨桃、橄榄、龙眼等果树的形状、用途和采收方法均有记载,“荔支为异,多汁,味甘绝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四月始熟也。”从杨孚对荔枝的记述可以看出,荔枝作为美味的异果,在岭南常见,鲜果为佳,且在农历四月开始成熟。
自此后,历代文人多有关于荔枝的描述,都不吝溢美之词,如唐段公路《北户录》称,“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支”。
岭南荔枝中,惠州荔枝也较为出名。1400多年前的南朝,《齐民要术》收录的竺法真《登罗浮山疏》记述,“荔枝,冬青,夏至日子始熟,六七月可食,甘酸宜人,其细核者谓之焦核,荔枝之最珍者也。”有论者指出,这可能是关于罗浮山乃至惠州荔枝最早的记载。
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寓惠两年八个月,经历了两个荔枝成熟季。绍圣二年(1095),苏东坡写下《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热情称赞惠州荔枝“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第二年夏天,又是荔枝成熟季。绍圣三年(1096)四月,苏东坡品尝惠州梌山太守东堂将军荔,写下千古名篇《食荔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将食荔枝的感悟提升至人生志趣,胸怀格局之宽广无人能及,关后世品荔之口。得益于苏东坡的生花妙笔,岭南荔枝特别是惠州荔枝,名满天下。
传承千年的惠州荔枝,成为富民兴村、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当前,惠州荔枝种植总面积超40万亩,约占全市水果面积的35%、全省荔枝面积的1/10。
盛夏将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吃一颗水口大陵岗村古荔枝树的荔枝,因为,这极有可能是当年苏东坡在惠州食荔枝的同款品种。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