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批上岗 智能建造迎来新机遇

越来越多80后、90后主导建筑行业技术创新,研发的机器人能生产钢筋、抹灰、从事测量等工作

2023年05月26日惠州日报深读
字号:T|T
    中建八局上海公司机器人课题团队统计钢筋切割断面的平整度(2023年4月摄)。      受访者供图

中建八局上海公司机器人课题团队统计钢筋切割断面的平整度(2023年4月摄)。 受访者供图

走进一些智能建造项目工地,外形多样、功能各异的建筑机器人正在忙碌着,测量、地面整平、打磨、涂装,“新工友”施工的场景愈发常见。这些场景不同于以往尘土汗水交织的工地,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建筑行业的传统印象。

这些意想不到的背后,藏着新工匠的成长密码。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八局上海公司”)采访发现,公司近3500名员工的平均年龄为31岁,拥有高级职称人才近300人,60多名“85后”已经走上关键岗位。

眼下,“80后”“90后”(中)青年人正在成为新工匠的主力军。正是他们让人们惊喜地发现,技能工人在建筑行业一线的天地如此广阔,在创新创效中释放的能量如此巨大,他们让设计活起来,让图纸动起来,让理念看得到,让理想可触摸。

为造楼研发智能机器人

在中建八局上海公司,以“80后”“90后”为生力军的机器人课题团队,2020年起探索设计、制造机器人,致力于解决建筑行业痛点。近年来,团队研发了钢筋智能加工生产线机器人、抹灰机器人、测量机器人等。

以钢筋智能加工生产线机器人为例。传统的钢筋加工模式,存在大量触电、机械伤害等安全隐患,钢材废料率给成本控制与绿色低碳带来挑战。在机器人设计阶段,团队详细拆解钢筋从卸车到绑扎的各个环节,全过程优化步骤。

设计之后,机器人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像抹灰机器人的抹刀与墙面之间的角度,我们分析了近15万平方米墙面的抹灰平整度、垂直度、空鼓率等实测实量数据,耗时半年才得出合理结论。”“80后”团队成员林文彪说。

智能化手段,正在推动着建筑行业提质降本。“90后”团队成员杨怀亮说,以抹灰机器人为例,全面推广后预计可以节约60%的人工,成本能降低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劳动力成本在提升,技术积累整合在进步,推动着行业高质量发展。

技能冠军为梦想“镶钻”

来自湖北黄冈的童林,拥有一手镶贴绝活。今年初,他获得了全国建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装饰装修工(镶贴工)决赛一等奖,并与中建八局上海公司签约,纳入公司最新的培养计划,转型成为一名产业工程师。

1990年出生的童林,2008年跟着父亲到工地上当学徒,一开始为砌墙粉刷打下手,后来做了镶贴工。在中建八局一处工地上,童林获得了参加镶贴工技能比赛的机会,在全公司拿下第二名,进而有了集训机会争取参加全国比赛。集训项目负责人谢作祥说,进入培训时,童林的技术并不是最优秀的,他此前没有接触过决赛中要使用的工具线锯。一根根磨断的金刚石锯条、一车车用废的瓷砖,见证着童林从早到晚的刻苦练习,他逐渐在训练中脱颖而出。

与公司签约后,童林成为了一名产业工程师。在参加产业工人培训中,童林在抹灰机器人的操作结业考试中,拿了第一名。“机器人的效率太高了,一个机器人能顶十几个工人。”童林说,学成回到岗位后,他的重要任务就是教更多工友操作机器人。

作为带童林入行的引路人,童林的父亲如今遇到相关技术问题,会主动和童林交流切磋。父亲经常跟工友说:“没想到做泥瓦工,凭着努力也可以在大城市获得这么好的发展机会。”

工地上鲜艳的“橄榄绿”

从军队到工地,今年25岁的王中豪完成了重要的角色转变,成为了中建八局项目工地上一名见习综合工程师。

历时2年的军旅生涯,给王中豪带来难忘的人生体验。他所毕业的吉林建筑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报名入伍,王中豪最终从40多名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某重型装甲旅的士兵。“刚进大学时,个性比较懒散,但是为期一个月的军训让我有了入伍的想法。入伍让我变了一个人,现在是能上就上,能拿第一就拿第一。”王中豪说。

作为军营中唯一的大学生,王中豪没少获得“优待”。别的新兵做200个俯卧撑,班长让他做400个。王中豪咬牙吃下的苦化成身体素质的进步。刚上大学时他连1000米都跑不下来、引体向上也做不了,而他在连队50多个战友跑步考核中位列前十名。

在实战演练中,王中豪与战友配合实现首发命中;在冬季野外驻训中,王中豪获得嘉奖。大学里学习的土木工程测量给了王中豪很多的帮助,部队的培养又让他提升了专业定位的能力。“军旅生涯更多是对人精气神的改变。”王中豪说。在同学眼中,以前的他总是拖到截止日期当天完成作业,退伍回来后他没有了拖延症,还拿到奖学金。

这样的改变也反映在工作中。在同事眼里,王中豪的执行力超强,在中建八局近万名校招生的安全宣讲比赛中,他获得第一名。在王中豪看来,部队里“令行禁止,使命必达”的口号,与中建八局的企业精神高度契合,这给他带来了很强的工作认同感。

如今,王中豪在工作中经常穿着一身迷彩服,一方面耐脏,另一方面可以留着军旅的感觉。朝着新的工作和学习目标,王中豪正在不断努力。

在高空营造美好生活

挖掘机、塔吊,如今越来越多女性从业者与这些建筑机械设备打交道,刘克秀就是其中一位。刘克秀和丈夫马保利都是“90后”,也是老乡,同在中建八局的临港项目工地上当塔吊司机。

面容姣好、身型清瘦的刘克秀身手矫健,收到记者来采访的信息,她飞快从塔吊架上爬下来,以至于相机镜头里捕捉到的身影,都是流动虚化的。“安全着呢,别担心,我就是想着你来采访,我快点下来别耽误事。”刘克秀说。

刚参加工作时,刘克秀在流水线上打工,工作枯燥,收入不高。马保利觉得塔吊的安全措施相对完善,操作间装有空调冬暖夏凉,不用风吹日晒,就邀请妻子试试。“我刚教她的时候,她哭了几次鼻子。”在马保利一开始教她塔吊的时候,刘克秀也感到害怕,但是好在她不恐高,很快适应了高空作业。

如今,塔吊技术给刘克秀夫妻带来不错的收入,他们依靠这份工作供着河南老家的房贷,两个儿子就读于私立小学。

中建八局临港105社区建设者小镇负责人倪隆琪说:“我们按照高峰入住3000人的规模来打造建设者小镇,为建设者们提供优惠理发、健康咨询、法律顾问等服务,希望一线建设者们能感受到这里的人文关怀,能变他乡为故乡。”

“休息的时候,她喜欢宅在宿舍,我喜欢和工友老乡们到处转转,上海确实是一座环境很好的城市,临港滴水湖的风景很美。”马保利说,今年的愿望是换一辆新车,两夫妻正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记者王辰阳)(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