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是林清玄的经典散文。在文中,他用细腻而动情的笔墨,记录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及家乡风土人情的可爱可亲。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充满温情的写作风格,简洁的语言便能拨动读者的心弦,细细品来,这和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温情的笔触,首先来自父母柔和敦厚的言传身教。在《飞入芒花》中,林清玄写道,他的母亲从艰苦的农村生活过来,却没有丝毫的怨气,像芒花一般温暖和坚韧不拔。而在《期待父亲的笑》中,父亲从农夫的角度教他写作:“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父亲常教他要写有益于人的文章,少批评骂人。平凡而伟大的父母,以他们强大的耐力,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给他的写作涵养了一份温润的土壤。
他笔下温情的力量,还来自乡土的美好旧事。《仙堂戏院》一文中,那些留下来的传统是那么具有人情味: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允许蹲在门口的小孩子,进去看电影结局;失窃的海报、剧照一律不予追究。林清玄至今爱看电影、爱看戏,总喜欢戏的结局圆满,就是从这个戏院开始的。乡土人情的可爱还体现在催账上,《卡其布制服》中提到了乡里间的约定,催债只能催讨到夜里子时。过年给债主家拜年,每个人都是和和气气的,仿佛没有欠债的那一回事。是啊,土地在那里,乡情在那里,那债,总是会还的。乡土的美好旧事,就像一道阳光,光亮了作者写作的心田。
林清玄的文字温情中满是力量,这和故土顽强的植物密不可分。《红心番薯》中强悍的红心番薯,能在贫瘠的土地上、无情的海风烈日下开出一片绚烂的花。而《花籽》中平凡的茼蒿,选择在严寒的冬天开花。生命深处蕴藏无限生机,植物们不管被移种何处,都能在土地上结出新的生命。他在《落地生根》中含泪对自己说:“人要活得像一株落地生根,看起来这样卑微,但有生命的尊严,即使长在最贫瘠的土地,也要开出最美丽的花;在石头缝里、在盐分地带,也永远保持生存的斗志。”乡土的植物虽然卑微,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少年时代的作者对生命充满热切和感恩。
每当阅读林清玄的作品,我总被他文字间淡淡的温情所感动,它们会在不经意间温暖我的心灵,让我在任何时候,都心怀感恩。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愿远行人都能看见最美的风景,愿归来者终等到最暖的灯火。”(林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