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发展茶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博罗县柏塘万亩茶园。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权威访谈面对面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三农’工作者,我们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日前,惠州市“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权威访谈”采访组走进市农业农村局,该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远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市农业农村局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决扛起乡村振兴牵头抓总职责,守正创新、苦干实干,以新担当新作为,为惠州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贡献“三农”力量。当前,正锚定“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实施四项行动,全面推动惠州乡村振兴走在粤港澳大湾区前列。
实施粮食稳产保增行动,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
江远波介绍,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了粮食生产工作专班,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系统谋划落实,坚决完成省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169.8万亩、产量61.51万吨的年度任务。
在提升耕地的“质”和“量”上,年内全面建设3.55万亩高标准农田,完善建后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提升耕地地力水平;坚决守住11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大力开展撂荒地复耕复种,努力增加种植面积。同时,推广优质水稻种植,努力提升丝苗米等优质品种覆盖率,坚决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冬种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提高农民种粮意愿?江远波介绍,我市将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5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奖补、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切实解决稻谷烘干、加工物流等制约短板,消除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
实施乡村产业发展行动,系统推进产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江远波介绍,市农业农村局拟定了《乡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和若干配套措施,系统谋划,全面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传统优势,坚持一品一策,聚焦短板弱项,全面推动马铃薯、甜玉米、三黄胡须鸡、荔枝、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探索设立“罗浮惠味”区域公共品牌,切实解决产品多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增强惠州农产品竞争力。
在打造农产品集聚平台上,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美库空港食品冷链产业园和博罗县预制菜产业园,努力把惠州打造成为立足大湾区、面向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此外,将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产业强镇、三产融合示范镇建设,推动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大力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全面打造乡村产业发展生力军。
实施海洋牧场建设行动,打造惠州蓝色经济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江远波介绍,市农业农村局拟定了《惠州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工作方案》,将大力实施七大工程,推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按照方案,惠州将培育壮大渔业种业,建设“一院五基地”[现代渔业应用研究院,区域性活体种质资源基地、黄埠种业基地、中国石首鱼原种保育与种业创新基地、石斑鱼种业基地、铁涌牡蛎(蚝)种业基地]现代渔业种业集群,创建以金鮸鱼、黄唇鱼、大黄鱼为核心品种的全省重要渔业种业中心,培育东星斑、鲈鱼等高价值品种,为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提供种业支撑。
在推动渔业养殖转型升级上,江远波介绍,依托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项目、粤港澳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项目,建设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推进传统渔排改造,探索创建集渔业生产、科普观光、休闲垂钓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海洋牧场。同时,抓好冷链物流和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在惠东碧甲等沿海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预制菜产业基地,提升海产品价值。推动老旧渔港改造升级,为发展海洋牧场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实施人居环境巩固优化攻坚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对后富的帮扶,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江远波介绍,市农业农村局将联合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认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巩固优化攻坚行动,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美乡村示范点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当前,将深入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力争年内全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道路、供水、电力、网络、快递物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年内义务教育标准化、村卫生站规范化全覆盖,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不低于55%,推动农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邓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