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岩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武夷岩茶”。市场上常见的“大红袍”,就属于“武夷岩茶”。
如果有人跟你说惠州也有岩茶,信不信?没有去过惠东的花海茶园之前,笔者是不信的。
其实近年来,除了大力打造“惠州岩茶”等新品外,惠州的茶产业也取得飞速发展。短短5年时间,产值从2000万元增至8亿元,正成为规模性特色农业产业。
茶香也怕巷子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借助“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让惠州茶香飘四方?
(一)
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无论雅俗,茶都占有一席之地,足见茶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
茶与酒、咖啡被称为世界三大饮品。中国和印度既是全球茶叶主要生产国,也是主要消费国,2020年两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消费总量分别占全球的74.6%、67.7%、59.8%。
随着茶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流行,饮茶成为潮流,从而促进茶消费,全球茶叶市场发展趋势向好。据有关机构预测,全球茶叶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25年可突破2600亿美元。
广东人爱喝茶是出了名的。2023春季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透露,广东成为茶叶消费和流通“双料第一”的茶叶大省。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干茶流通区域仍以珠三角地区为主,销量占全省45%。
地处珠三角的惠州,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山地资源,北部山地居多,东部和南部为丘陵台地,山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非常适宜茶叶种植。数据显示,惠州茶叶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18万亩增长至2021年的6.07万亩,上升态势明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惠州茶叶出口额为400万元,惠州茶产业向上向好发展势头逐步显现。
(二)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产业未必一定走上兴旺之路,也可能存在滞销风险。
茶有百味,于喝茶者而言,是舌尖感知和人生感悟。对茶叶来说,既是对“小叶子”质量的要求,也要讲好茶故事。
品一口惠州茶,追寻杯中历史。惠州茶起于东晋,唐代以后普及兴盛。到了宋代,罗浮茶被列为名茶。苏东坡记述:“岭外惟惠人喜斗茶。”
斗茶是惠州茶文化中最朴实、最普通、最多人参与的民俗趣事,自宋代兴起,直至民国年间依然盛行。近年来,在茶文化爱好者的推动下,斗茶之风在惠州重新兴起,惠州“斗茶”比赛已连续举办13届,成为惠州传统民俗文化中一张响亮的名片。
在茶树种质资源方面,惠州有许多独具本土特色的好茶。比如,博罗柏塘山茶、惠东仙人茶、惠阳桔塱茶、龙门野生毛茶等。当中,既有全世界现今发现唯一一种天然不含咖啡碱的南昆山毛茶,也有传说由葛洪亲手栽种且具有“神奇”药用价值的千年古茶仙人茶,还有全国稀有的小叶种紫芽茶……
尤其是,惠州突破地域限制种出了岩茶。去年底,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及标准信息发布会举行,这是岩茶南迁的创新成果。惠州市岩茶协会会长严炳鹏说,希望发展好岩茶产业,做大做实,争取把岩茶打造成惠州人的优秀手信,未来在全国形成武夷岩茶、惠州岩茶“双龙戏珠”的新业态。
这句豪言壮语是有基础也有依据的。近期,通过专家团队现场勘测,惠州拥有丹霞地貌土地资源约300平方公里,岩茶适种面积达30万亩。按目前市场价格估算,未来惠州岩茶市场规模近百亿元,有可能打造成在省内与英德红茶、凤凰单枞形成三足鼎立的特色茶区域品牌。
(三)
要泡好这杯茶,说易也易,说难也难。
茶叶并非主粮作物,与大型茶叶主产区相比,惠州“小叶子”应做好“土特产”文章,引导茶产业做精做优。例如上述列举的惠州茶叶品牌,局限于各县区,没有形成品牌合力。换句话说,“县域茶”特色鲜明,但“惠州茶”名号不响。靠“自卖自茶”,不利于打响品牌,也不利于延伸茶产业价值链和提升产业附加值。
“一座武夷山,半部茶业史。”在品牌加持下,福建武夷山近年来在传统茶业基础上走出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文旅融合”新路子,逐渐成为撬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历经千年传承的惠州茶,当前应该根据茶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既要强化各主产县区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品牌,也要打造一个惠州茶的公共品牌,攥指成拳。
三产融合发展是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在提升茶叶质量和打造品牌的同时,可通过研发精深加工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比如惠州日报社创新推出“0752茶文礼”,开发新式茶饮,打造惠州茶饮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也可选取条件较为成熟的茶园或基地,建设主题公园或特色小镇,打造一批茶旅融合精品路线等。
值得关注的是,有一个地方正在开始冲泡这杯“融合茶”。今年2月,省重点项目博罗县柏塘镇一二三产融合茶叶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动员会举行。项目将充分利用柏塘镇资源禀赋,在现代农业、工业园升级改造、文旅产业开发、综合能源供应等方面全方位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为惠州乡村振兴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一片小叶子,一条致富路。要让“小绿叶”闪金光,发展成富民兴村的大产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久久为功,“惠州茶”可期。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