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电力数字化 给惠州电网加载“智慧大脑”

惠州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网调控专责李鸿文创新智慧调控技术,守护万家灯火

2023年06月09日惠州日报人民电业为人民
字号:T|T
    李鸿文(左二)和同事在讨论工作。

李鸿文(左二)和同事在讨论工作。

    李鸿文(左一)在变电站现场查看调控一体化相关工业传感器安装情况。

李鸿文(左一)在变电站现场查看调控一体化相关工业传感器安装情况。

电网调度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任务重、责任大。调控员,或许是电力部门中最“压力山大”的岗位,他们肩负着实时监视电网运行状况、及时处置各类事故异常以确保供电安全可靠的重要职责,要求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最强烈的责任心。

在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20多位调控员眼里,“文哥”是位善于把工作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的人物,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牢记电力人守护万家灯火的初衷,藏着调控员追求“智慧电力”的坚定。这位“文哥”,就是惠州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网调控专责李鸿文。

大胆创新推进电网调控一体化

电力数据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作为广东省“万亿工业大市”第五城,惠州经济增长对电力需求成倍扩大,惠州电网的规模、用电量、操作量等在南方电网五省区各市中同样排第五。

调控一体化建设是推动电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撑电网安全高效运转的重要内容,而惠州供电局是南方电网首批调控一体化目标模式示范工程试点建设单位。

什么是电网调控一体化?即对电网调度、设备监视、设备控制这三个24小时不间断运作的核心环节实施集中管理、一体化运作,集中电网运行组织、感知、决策、执行环节,将调度运行指挥的“大脑”,向设备运行的“眼耳鼻”和“手脚”延伸融合。

作为电网“大脑”的调控中心,是惠州全市电网操作中心、监视中心和指挥中心。“调控数字化转型,就要让调控员有‘千里眼’‘顺风耳’‘智慧脑’,做到每个判断和指令都正确,不出一丝差错。”有着10多年调度经验的李鸿文,担任南方电网重点项目惠州试点负责人,开始了不断创新的步伐。

监控要数字化,得改变“看”的方式。他查阅大量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结合惠州电网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基于智能告警的变电站调度集中监控模式,使惠州电网所有变电站的电力运行信息智能展示在监控系统上,调控员可“一网观全域”,彻底将变电值班员从信号监视中解放出来,惠州全市189座变电站全部无人值班,实现调控提质、增效、减员。

伴随惠州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关、刀闸、二次设备操作等业务由变电转移至调度,调度业务量成几倍增加,造成调控员疲惫及调度操作风险陡增,高强度工作易产生疲劳,一旦发生调度误操作将造成大规模停电。看到这种情况,李鸿文又琢磨着操作中心的数字化转型,带队开发自动全方位防误校核的程序化操作机器人,替代调控员的人工操作。

程序化操作“机器人”可一键式全过程自动完成操作任务,实现操作全过程的程序化自动下令、程序化自动控制,整个全程不需要人为干预,将调控员完全从调度操作中解放出来。对这个操作系统的功能,李鸿文用一个形象解释:调控员只要把控何时开始操作,其余的活都交给“机器人”完成。这个“机器人”率先通过了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的验收,截至目前共计防范调度操作风险超10万次。

调控中心是惠州供电的“指挥中心”,全市电网的现场操作、事故处置等指令都由调控中心下发。调控中心必须掌握全市电网的数据,“以往事故分析得靠人去看、去算,低效带来的时间差、信息差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处置延误。”李鸿文与调控技术创新团队一起,开发了调度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这个系统能对全市主网、配网出现的异常、故障,自动分析严重程度、损失率,并提供解决问题的辅助路径,增强调控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项技术率先实现实时风险全景展示及转供路径的精准推送,列入全面走在全国前列亮点名片。

作为惠州供电局调控一体化项目负责人,李鸿文首创智能化“指挥中心”、升级数字化“监视中心”及打造无人化“操作中心”,每值调控人员减员20%,操作正确率100%。

技术研发的“拼命三郎”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李鸿文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触动了身边的所有人。无论是同事还是合作者,都佩服他“拼命三郎”的狠劲。

2018年,开发设计程序化操作“机器人”进入技术攻坚期,系统上线时间迫在眉睫。李鸿文带着工作组成员在公司工作室“闭关”一星期,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直至凌晨3点,近15个小时进行“攻关”,只有三餐每次短短的20分钟,是难得的休息时间。反复测试、反复纠错、反复优化,系统最终实现成功上线。

在推进电网调控一体化进程中,调度端远方遥控范围由开关覆盖到刀闸,但调度遥控操作刀闸后仍需现场人工确认刀闸位置。2018年,刀闸远程操作已大面积铺开,但刀闸位置自动识别技术迟迟未攻克,制约了调控一体化的高效运转。面对这块“硬骨头”,他组织成立调控一体化目标模式攻坚小组,创新性地采用基于姿态传感器及视频的判别方法,实现刀闸位置自动识别的数字化突破,打通调控一体化“最后一公里”。这项技术运用于熙龙变电站,在南方电网范围内首次应用调控一体化目标模式进行新投运变电站启动,真正实现了现场操作“无人化”,将变压器停复电时间由70分钟缩短至10分钟内。

经验传授的“严师益友”

这位技术达人,是电力三级拔尖技术专家,还担任着南方电网高级考评员、内训师,在后辈眼中是位可敬的“严师益友”。

从变电巡维中心运行干起,到担任主网调度专责,18年的“电力经验”告诉李鸿文,要保持技术与时俱进,必须时时刻刻保持学的状态。在李鸿文看来,“双碳”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的推广运用使不同类型的绿色新兴能源并入电网,调控员要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更高,才能更好地驾驭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大电网。因此,李鸿文发挥技术专家、内训师作用,建立完善的调控培训体系,成立主网调控专业技术联合攻关团队,增强调控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承担调控、输电、变电、用户等人员培训授课任务。他认真地传技术、帮思想、带作风,培养的徒弟工作作风优良、吃苦耐劳、本领过硬,累计有4人晋升调度值长,并屡次获得专业技能竞赛奖项。

作为惠州调控的一员,干得越久李鸿文越能体会到工作的不简单,因为这是国家战略在基层的落地实践。他要用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工作之余,李鸿文喜欢在绿茵场找“追风”的感觉,43岁的他仍是调控中心足球队主力成员,每次都能在电力足球联赛的球场上看到他。李鸿文笑说:“调度攻关讲究团队配合、技术突破,也很适用于足球比赛。”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通讯员黎凯燕 邓振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