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献血者日”志愿者徒步宣传活动。本版图片 市中心血站提供
惠州市获评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无偿献血宣传科普不断加强;血站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升级;血液质量安全更有保障;血液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血液联动调配更加有力……近年来,惠州市中心血站架起了献血者和用血者之间的生命纽带、健康桥梁,采供血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已连续9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有力保障了献血者的献血安全以及全市患者的用血需求。在这背后,是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是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据惠州市中心血站统计,2022年惠州全市有81136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同比2021年增加957人次;献血总量达30.04吨,同比2021年增加0.38吨。截至2023年5月31日,惠州历年来已有117.9万人次挺身而出,用415.66吨滚烫热血,挽救了一条条素未谋面的生命。
今年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活动口号是“捐献血液,分享生命”,活动主题是“汇聚青春正能量,无偿献血传爱心”。近日,记者走进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输血科以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地贫之家,亲眼目睹无偿献血者们用奔涌的热血筑起的“生命防线”。
精准用血
有限资源释放最大救治能量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输血科位于3号楼3楼,这里是临床供血的“心脏”,以24小时的持续“跳动”保障全院的用血渠道畅通,临床用血安全。
抢救用血中的争分夺秒、疑难用血时的抽丝剥茧、用血紧张时的兼顾统筹……在输血科,时刻面临着诸多挑战,主任何淑妃带领团队打了一场又一场血液供输的“硬仗”。面对稀缺珍贵的血液资源,他们严格把关每一袋血液的安全发放,确保有限的血液资源释放最大的输注救治能量,全力保障医院的临床急救用血,将生命的“暖流”输送到每一位急需救治的病人体内,为无数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每一滴血液都来之不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医院,医护人员是“兵马”,血液便是“粮草”。没有血液作保障,技术再好的外科医生也无法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当下,血液的来源途径全依赖于大量无偿献血志愿者的默默奉献,而医院需要使用血液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血液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紧缺的局面。据市中心血站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要满足惠州的临床用血需求,需要日献血约300人次。但从2022年12月开始,受多方因素影响,全市献血人数大幅下降,血液库存正面临较大缺口。
“采血很困难!用血很艰难!”何淑妃深知血站采血人员的艰辛与不易。“血站的采血工作人员都是迎着朝阳出发,披星戴月回家,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疫情肆虐之时,他们都一如既往奔赴在前线。甚至在有需求的时候,他们不仅是采血者,还是献血者。”
对于献血志愿者,何淑妃也深感难得与可贵:“每一袋血液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个季度,何淑妃都会呼吁医院的医护人员加入献血队伍。一次,何淑妃在查看医护人员资料的时候,发现科室内有一位护士献血量已经超过1.1万ml,她很是感慨,献血志愿者秉承人道主义救治精神无私奉献,她更有责任用好来之不易的血液资源,珍惜每一滴宝贵血液。
“血站分配给我们的血液资源,我都会提前做好规划,没有特殊情况,尽量不为血站额外增加负担。”要让有限的血液资源释放最大的救治能量,首先考验的是输血科的管控能力,何淑妃正带领着她的团队不断谋求血液供给的精确性和及时性。
将每一袋血用在“刀刃”上
在何淑妃心里,想要破解用血紧张这一困局,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甚至“节流”比“开源”更重要。
在何淑妃的值班室内,两台电脑始终运转。通过院内系统,何淑妃随时监测着各科室医生的手术情况、用血数据和患者需血情况。何淑妃还会跟各科室医生一起会诊,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评估,与临床科室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方案,争取将每一袋血液都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哪些情况下必须输血?哪些情况可以合理应用血液代替品?何淑妃说道,只有科学用血,才能帮助更多急需用血的患者。输血科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血液资源及确保临床的用血安全尤为重要。她告诉记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位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借助病人的多项检查数据、患病史等信息,结合自己的专业及经验做出更准确地判断,对科室医护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
如何让团队的专业技能源源不断“补血”,何淑妃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在对输血全过程进行质量和安全实时控制的同时,她还带领团队定期进行用血复盘,通过对大量病例回顾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出更加科学的用血方案,针对优秀案例大力推广,在后续的质控、治疗中继续沿用。何淑妃认为,一位合格的医护人员,他要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患者怀揣高度责任心,在专业技能方面,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更是缺一不可。复盘这一举措,能快速增加团队的经验积累,也能有效提升血液利用,为输血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
临床用血“节流”,不仅仅是输血科的工作,更对医院每一位医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医生在用血方面更规范、谨慎,输血科主动“靠前服务”,不定期为各科室的医护人员组织相关培训,从专业角度指导临床科学,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
每个季度,何淑妃还会监督、管理和考核每位医生的用血情况,并将相关数据公示,提醒临床医生避免不合理用血,也希望能鞭策医生不断精进临床技术,积极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用血需求,在提高输血安全的同时,也节约了血液资源,有效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血液紧缺
地贫患儿亟需援手
“惠州是地贫高发地区之一,部分患者需要长期依赖输血来延续生命,惠州约有六分之一的血液是用在了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身上。”据惠州市中心血站相关工作人员透露,惠州有约300位中重型地贫患者,他们平均每半月需要接受一次输血,每次输血量约400~800ml,相当于2~3位献血者献的全血。
当下,受人口老龄化、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血液紧缺成了摆在地贫家庭面前的一道天堑难关。“很多孩子的血红蛋白已经跌到60g/L,再不输血,孩子的脏器功能就会受损。”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地贫之家家委会会长万姐提到,当下,惠州血液资源十分紧缺,尤其是O型血,惠州中心血站和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都在尽力调配,但仍然只能维持这部分孩子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被血液困住的家庭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地贫之家是在此治疗的约200个地贫家庭自发组建而成,在这里,人生百态、世间冷暖时刻上演:有因孩子身患地贫,父亲一走了之,剩下苦苦支撑的母亲;有为了孩子治病一天连轴转打三份工的父母;有因为血液紧缺孩子无法及时输血着急得嚎啕大哭的父亲;也有从自助走向助人的患者及家属……
在与地贫相伴的漫长时间里,几乎每个家庭都经历了各种艰难甚至是崩溃的时刻,但当大家汇聚在一起抱团取暖互帮互助时,又给彼此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与力量。“最近‘加油’了吗?有没有按时‘吃饭’?”面对疾病与磨难,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称输血为“加油”,称吃药为“吃饭”,每一天,大家都会互相提醒、互相打气。
“有事找万姐!”这是地贫之家家长们的共识,万姐是他们的主心骨,主动挑起了外联、内疏的重任。对内,她是一剂“良药”,24小时在线,指导父母正确护理孩子,充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对外,她是一枚不停旋转的“陀螺”,在血液紧缺之时,收集每位孩子的即时数据,整理出必须尽快输血的患者名单,前往中心血站与医院一起探讨解决方案。此外,她还主动承担起为地贫家庭“减负”的职责,跟多家企业、慈善机构对接,如今地贫之家治疗室内的沙发、送给贫困地贫家庭的物资慰问金,都是她四处奔波的成果。
“这些年来,我们得到了市中心血站和市一院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在特殊时期,会给孩子们适时开通绿色通道,让他们及时输上血。我们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从最珍贵的血液到各类物资,都让我们更有力量。”万姐说,得益于社保等各项政策的完善,大大降低了地贫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当下,血液紧缺是地贫患儿面前的最大困难,如果孩子不能及时输血,血红蛋白的数值将会持续下跌,导致发育不良、脾脏肿大等多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求血”的同时,地贫之家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在自发地做着助人的工作,努力发动身边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向更多人普及地贫预防和规范治疗知识,他们懂得“要自救,还要先救人”,更希望能从源头推动地贫患者的减少。
与“地贫”抗争的20年
出生第42天,小同便确诊了重型地中海贫血。至今,20年过去,他仍然需要定期“加油”,按时“吃饭”,每晚要背上注射泵在药物注射中入睡,频繁的治疗、脆弱的身体曾一度让这个家庭陷入“病魇”之中,父母经历了从到处求医、治疗费用昂贵到纳入社保、看到治愈希望的漫长时期。
“早年,我到处打听治疗方法,跑遍了各大城市,有过无数个无助的时刻,每一天都在‘救命’的途中。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再难,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过去种种,历历在目,小同的母亲在带着小同求医的过程中,认识了越来越多病友,在孩子输血、排铁的循环中,她“久病成医”,深知对于地贫患儿地照护要更加周到细致,才能让孩子的人生走得更长。于是,她将自己的经历和孩子各种情况下的护理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希望能帮助指引更多父母规范护理、更多患儿规范治疗。“不仅让孩子活着,更要让孩子有质量地活着。”这是小同母亲的期望,也由所有地贫患儿家长的期望。
以前,小同很介意自己地贫患者的身份,但长期受母亲影响,如今已经加入母亲的助人队伍中。前往地贫之家做义工;收集整理病友的相关资料;去献血车附近帮忙发宣传单;组织号召同学们献血;为病友解答问题、疏解情绪……小同主动站了出来,接过母亲助人的接力棒,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10余年的防治攻坚,惠州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率逐步下降,但仍无法完全杜绝。“在地贫之家,最小的患儿只有1岁多,有的家长对于前期检查仍然不够重视、不够全面。”小同母亲表示,一个地贫患儿的诞生,意味着一个生命的艰难和一个家庭的负担。“父母不会放弃孩子生的机会,这就注定以后都将走得艰难。”
“现在,惠州的O型血非常紧缺,我们已经发动了所有身边能发动的人群去献血,但仍然远远不够。”小同母亲提到,血液是这些地贫患儿的救命血,希望条件允许的爱心人士能够伸出援手,助孩子一臂之力。输出温情暖人间,血润苍生愈万疾。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献出的每一滴血,都将融入他人的身体,延续他人的生命,也许有一天,这些血液还将成为自己的灵丹妙药。”在这一献一输之间,是大爱,是希望,是“惠州温暖”,是“青春正能量”。
惠州日报记者伍磊
通讯员黄文晅
惠州九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2023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发布《关于表彰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获奖者的决定》,对2020~2021年度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个人、集体、省(市)、部队予以表彰奖励。
惠州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这已经是惠州连续9次获得该项荣誉;惠州学院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惠州2764位无偿献血者获得2020~2021年度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金奖、银奖、铜奖),其中,余永惠等236名同志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陈华等389名同志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王红梅等528名同志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余宗剑等1611名同志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另外黄秋红等20名同志获得“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具体获奖名单可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询。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获奖名单
余永惠 余立峰 陈显祥 刘起为 张林青
陈剑辉 边吉成 王晓伟 朱思健蔡晖明
庞荣华 傅裕茂 刘伟忠 朱永良 陈 尘
黎林忠 庄利文 王德红 陈剑锋王东木
黄碧辉 刘纳新 张永如 骆康艺 张启聪
丘景辉 蓝 政 张 权 冯松飚范永青
戴宗鸣 杨 毅 钟红霞 庄 萍亢亭涛
钟 林 曾小军 蓝振强 周建新曾志建
丘伟春 戴旭钊 罗石强 邹美翠 何光润
麦吉辉 郑 茵 徐恩影 钟远荣黄金华
姜雪萍 王龙举 张 萌李建斌王天玉
石观阳 黄宝权 王喜营 曾金海黄国辉
陶鸣方 曾庆飞 钟立明 刘育文 罗德智
陈爱军 陈学海 周贵普 古育文秦贵廷
王立均 徐宴强 谢海军 王高听方雪春
谢任坚 梁富伟 何林峰 罗瑞民梁小宁
赵长安 刘 骞 李振辉 曾利坚 黎启程
邓伟浩 曾令光 刘建军 彭永红夏东文
黄 智 刘远雄 莫丕东 李 林钟镪东
李佳萍 李 蔚 余永良 漆 玮王伟刚
陈万福 张光碧 张会银 胡仲文 蔡 坚
张继波 黄榕芬 曹 豪 黄浩华黎 云
张富裕 林东海 李继坤 罗伟光谢开军
陈剑平 刘 民 陈凤就 陈荣泰李国强
唐会银 黎伟锋 李海志 谭和艺 李 超
肖荣华 陈卫东 李伟光 吴军黎朱彦华
胡保平 汤穗雄 伍华忠 胡 斐 黎伟东
陈 萤 马腊军 李宇坤 陈志花黎海源
邓荣亮 王俊东 刘惠华 曾辉煌 殷 中
叶志勇 汤远城 管文辉 钟伟赵刘 斌
戴瑞军 叶志东 陈景伦 钟岩松 冯惠深
甘小海 丁林强 徐 军 李石生 蔡志昌
胡 鹏 梁万强 李 超 何 剑 刘江华
张素云 何志龙 邓 堰 蔡建章喻向峰
钟统华 刘利行 谭纳辉 罗 辉 丁宣魁
陶 卫 梁 忠 丛冬梅 孙孟清 廖金频
叶勇明 黎玉雄 王 喆 甘利君 廖桂欢
傅浩洋 杜 坤 凌德保 李庆利 潘中民
杨绍梅 王叶波 王蔚松 欧镜林吴桂平
陈展洪 陶海东 李庆文 黄建华张盛志
袁 举 丁星星 石海军 谢静音 黎志育
李贱红 徐定心 欧阳俊 万国根胡进强
黄锦坤 黄炬平 黄文兴 浮习卫 黄路胜
秦仁军 邱建卫 邱秀丽 裘品昂 胡兴庞
李银河 蔡民泳 王晓峰 郭剑华 陈伟智
陈国栋 王京龙 熊 娟 熊 军 钟志伟
周惠忠 周丽玲 胡伟军 陈 凯 陈庆杰
张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