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构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惠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出产业新动能

2023年06月2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p>    工作人员在产品测试车间检测自行车。</p>

工作人员在产品测试车间检测自行车。

<p>    惠南科技创业中心。    惠州大亚湾科技创新园。</p>

惠南科技创业中心。 惠州大亚湾科技创新园。

<p>    码上看视频</p>

码上看视频

六月惠州,岭南的骄阳与雨水交替,却挡不住创业者的热情。

石化大道边的大亚湾科技创新产业园,刘中群把关着IVD精密微量取样针的材料,他的搭档刘长军则在千里之外与客户商谈;惠大高速东的惠南科技创业中心,谢森初刚从德国赶回来,一手创建的电助力自行车品牌ADO已在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基地……

依托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基础,大量科技型初创企业在惠州找到发展壮大的“温床”。这个温床,便是惠州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惠州共建有79家科技孵化载体,这里孕育着下一个亿纬锂能、九联科技、华泓新材料,也孕育着无数优秀的惠州创业者、企业家。

近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科创行”走进惠州科技企业孵化器,倾听孵化器里的创新创业故事,探索惠州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的建设之路。

打造特色专业孵化链条,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2010年,惠州“诞生”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仲恺科技园。随后,孵化器这一科技企业的“摇篮”便如雨后春笋般在惠州涌现,至今已实现全市七县区全覆盖。

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引导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满足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平台,包括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全链条孵化载体。

一个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优质培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潜力。近年来,围绕“2+1”现代产业集群打造专业化的孵化链条,惠州已初步形成了仲恺电子信息产业、大亚湾精细化工、惠城区互联网为特色的专业孵化链条,并先后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工程职业学院、惠州学院等建立大学科技园。

如今,惠州构建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据市科技局统计,截至目前,惠州建有科技孵化载体79家,其中众创空间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大学科技园3家、加速器3家。

在大亚湾科创园,刘中群与刘长军创建了中科康森瑞特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发,他们掌握了金属及非金属毛细管内壁镜面抛光核心技术。这项技术运用于IVD(体外诊断产品),可将内径小于1毫米的取样针内壁打磨抛光,使其粗糙度小于0.1微米。

科创园孵化楼里,如中科康森瑞特一样属于精细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孵化企业还有不少,它们正是大亚湾石化产业创新链上的“绿色树苗”。“除科创园外,大亚湾还有成松科技、众创平台两家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0家。”大亚湾区科创中心主任潘霁飞介绍,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亚湾科创园累计孵化培育科技企业168家,其中23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在孵及毕业企业销售收入约8000万元。

大亚湾“隔壁”的深圳,惠州建设的“异地孵化器”已入驻17家在孵企业、2个香港创业团队。2021年,惠州探索异地孵化器运营模式,在深圳市罗湖区建设“惠深创新中心”,以盘活老旧厂房的方式,打造深惠两地产业创新的合作交流平台,全面深化惠州与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协同。

提升孵化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成长毕业

从大亚湾科创园孵化毕业后,惠州市华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进驻大亚湾西区第一工业园,并于2017年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大亚湾首家本地自主孵化挂牌“新三板”的企业。2021年,华泓新材料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08年进入惠南科创中心,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壮大,毕业后落户惠南科技园,跻身中国通信行业的旗舰品牌。2021年,九联科技成为惠州第一家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上市公司,也成为惠南科技园孵化出的第一家惠州本地A股上市的公司。

九联科技、伟乐科技、莱佛士制药、华泓新材料……这些惠州孵化器的“优秀毕业生”,如今不仅成为惠州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产业的生力军,更有惠州新型储能产业的中坚力量。

“惠南科创中心在孵企业100家,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的企业占比达80%以上。我们建成了‘惠南智慧谷众创空间—惠南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器—惠州民营科技园加速器’的专业化孵化链条。”该公司总经理胡琦介绍。

惠南科创中心主动与龙头企业对接,企业发布供应链需求,参加加速器举办的供应链现场对接会,实现在孵企业与龙头企业资源对接。“产业链对接会深受加速器企业和园区小微企业欢迎。”胡琦介绍,惠南科技园拥有德赛西威、九联科技、高盛达科技等龙头企业,加速器企业具有一定生产能力,能加入龙头企业供应链,不仅有助于企业发展壮大,“隔墙供应”还能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惠南科创中心与惠州学院联合打造博士创新创业驿站,将惠州学院博士以科技特派员身份进驻企业,共同解决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胡琦举例,惠州市德亿科技有限公司是加速器企业,在博士创新创业驿站产业论坛上发出需求帖,很快就对接上了惠州学院博士团队,随后与进驻惠南科创中心的中科先进制造平台开展项目产品研发试制,最后“射频天线贴合组装设备”申请国家专利并实现量产。

9年来,惠南科创中心累计毕业企业34家,培育出4家亿元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市科技局数据显示,2022年从全市科技孵化载体毕业的企业达到141家。

“在孵化器建设中,我们在不断学习优秀同行的经验。”采访中,大亚湾与仲恺科创中心负责人、孵化器运营方坦言,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优秀孵化载体有不少好做法,例如广州华南新材料创新园以龙头企业带动起全孵化链条,“这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新型研发机构进驻科创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020年,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入驻大亚湾科创园。这个以中科院过程所科研力量为主的研发机构,聚焦化石能源与新材料重大科技难题,孵化高新企业,推动重大成果转化。

“惠州绿能院正谋划建设化工园区中试基地,填补大亚湾石化产业链的空白。”潘霁飞介绍,大亚湾科创园汇聚了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为科创园培育科技型企业增添新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衡量一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惠州孵化器发展呈现出立足产业基础、服务壮大培育地方产业的鲜明特色,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成为打造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生力军,为产业发展优化提供持续后劲。

围绕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惠州以企业组建、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三种模式,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并将新型研发机构引进科创园、工业园,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能源领域,惠州引进中科院过程所共建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进驻大亚湾科创园,研发的绿色低碳成套新技术转化落地到企业;在工程领域,惠州引进中国工程院共建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进驻惠城高新区,将突破一批基础工程的非开挖检测与修复关键技术难题,大力推动非开挖技术的成果转化;在物联网领域,惠州引进广工大共建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进驻惠南科创中心,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物联网及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据市科技局统计,截至目前,惠州已引进9家新型研发机构进驻孵化载体,加速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共同服务和培育出一批科技企业。

为进一步发挥“3+7”产业园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惠州将以县(区)为责任主体、产业园区为主要建设载体,县(区)、园区协同推进孵化载体建设,面向细分领域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链条,加快集聚资金、人才、企业等创新要素,为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创新赋能。

“我们正积极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惠州正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扶持孵化政策

市级孵化器认定不再要求毕业企业数量

为进一步推动惠州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提质增效,2022年9月,《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认定和扶持的办法》发布实施。

《办法》把大学科技园纳入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范围。大学科技园依托具有科研优势特色的大学,紧密结合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

《办法》提出,不再进行市级孵化器培育单位认定,市级孵化器认定不要求毕业企业数量,更注重在孵和入驻企业质量,提高创业导师、孵化资金、孵化服务等认定要求。

《办法》适当降低惠东县和龙门县等县(区)的市级孵化载体的认定要求。惠东县和龙门县孵化器和加速器参与市级认定的,场地面积、管理和服务团队人数、在孵和入驻企业数量、孵化资金规模、知识产权比例等要求可降低20%。

《办法》强调,在科技专项资金框架下安排孵化育成奖补资金,支持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奖补方面,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内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在孵企业、加速器内符合市级加速器入驻条件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每认定1家给予该孵化载体一次性奖补3万元;资质有效期内的外市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迁入我市孵化载体,每迁入1家给予该孵化载体一次性奖补15万元。

在孵企业故事

企业飞速成长,业务发展迅猛

5月初,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里,ADO电助力自行车研发及数字化智能制造项目正式动工。2025年,这里将打造出一个由电助力自行车研发中心、全球品牌运营和服务中心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电动出行生产制造及销售基地组成的工业园。

一个品牌由创立、研发,经过孵化到量产,最终打造自己的产业园需要几年?惠州市优安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DO)给出了它的答案:5年。

“如果我们没来惠南科创中心,这一切很可能会慢很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谢森初谈到2年前刚入驻惠南科创中心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落户时,科创中心提供了场地的支持,减免了租金,相关配套服务非常地快。

ADO品牌成立于2021年,主要生产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和骑行周边产品。“品牌要走得长远,研发和供应链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决定建设全球最领先的研发和供应链制造基地。”谢森初说,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定惠州,因为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具有电子信息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很快就决定把研发基地放在这里的孵化器。

“科创中心一起帮着我们看市场、找资源,完善产品。”谢森初说,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惠南科创中心还能帮助他们对接更多的资源,让第三方机构更加信任企业,快速取得了SGS等相关行业认证。

仅仅落户孵化2年,企业就得到了飞速成长,海外业务发展迅猛,在德国、越南设有分公司和本地化技术服务团队,产品主要销往为欧洲、东南亚等。如今,他们已在中韩(惠州)产业园布局了自己的ADO工业园,项目计划投资约6亿元,预计2025年进驻,达产后实现年销售总额约15亿元。

打破技术壁垒,产量连年倍增

“将一根内径小于1毫米的取样针内壁打磨抛光,最终粗糙度小于0.1微米,这样的技术以前国内没有,现在我们能生产出来了。”中科康森瑞特科技(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中群拿着他们公司生产的取样针介绍道。

位于大亚湾科创园的孵化企业中科康森瑞特是一家专注于IVD精密微量取样针研发、生产制造和技术支持的公司。主要发展方向是研发该类别取样针的国产替代产品,解决国内相关企业发展长期依赖进口的行业痛点。

2020年前后,经过2年的研发,公司掌握了金属及非金属毛细管内壁镜面抛光核心技术,解决了取样针金属毛细管内表面镜面抛光核心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谈起公司从创立孵化到发展壮大的每一步,刘中群如数家珍。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2019年,他们来到大亚湾科创园。

“选择在这里开始创业,经过了我们的深思熟虑。大亚湾离深圳很近,紧邻深圳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大亚湾有许多很好的创业政策。”2019年7月,他和创业伙伴一起携研发项目入驻科创园,开启孵化之路。公司享受到科创园提供的场地免租、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今年,因发展需要,公司急需新增一个新的研究室,用于产品技术研发等。园区立马给予支持,新的研究室很快就建成并投入使用。

“这几年以每年产量翻一倍的速度在发展,为将来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对公司未来,刘中群充满信心。他们研发的抛光技术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应用在IVD领域,还可应用到化工、航天航空、科研、食品药品等领域。将来公司要实现IVD精密微量取样针相关行业标准的编制及申请,并把市场开拓到全球。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李向英 邱若蓉 张宇琪 通讯员梁培州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汤渝杭

数说惠州孵化器

拥有79家孵化载体

●众创空间30家

(国家级10家、省级2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

(国家级8家、省级5家)

●大学科技园3家

(省级2家)

●加速器3家

(省级1家)

孵化器在孵企业1033家

已累计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251家

惠州是全省仅有4个建成省级加速器的地市之一

加速器入驻企业中高企占比达58.2%

惠州建有3家大学科技园

分别是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科技园 ●惠州学院大学科技园

其中2家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数量排名并列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