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纬锂能研发的电池产品。

研发人员在检测电池。
6月18日,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成立22周年之际,宣布正式成立医疗电池事业部,并且发布了七大医疗电池解决方案,开始布局医疗产品电池新蓝海。
谁能想到,亿纬锂能这一战略部署,竟源自一单“亏本的买卖”。
◎“情投意合”
不惧“亏本”自主研发生产“脑起搏器”电池
故事得从2009年说起,那一年,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昱医疗”)创始人组建了一支海归技术团队,立意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生产“脑起搏器”。
什么是“脑起搏器”?就是DBS(脑深部电刺激)系统,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由于工作原理和心脏起搏器类似,所以也称“脑起搏器”。
在当时,我国DBS市场长期被外资巨头垄断,治疗门槛也高。根据行业媒体报道,拿全球心脏起搏器某巨头品牌的DBS设备来说,配备了可充电式刺激器和不可充电式刺激器两种,前者费用达30万元,后者费用在20万元左右。
景昱医疗希望打破国外垄断,通过国产替代减轻患者的负担,但项目一起步就遇到一个“拦路虎”——电池。电池是“脑起搏器”的核心动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当时国内没有合适的电池,国外厂商报价不仅很高,还不愿意卖给景昱医疗。没有电池,一切都无从谈起。
国内能不能找到合适的电池?就在这时,景昱医疗团队看到了《惠州日报》关于亿纬锂能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报道,眼前一亮,立马找上门去。
“这个事情很有意义,他们的创业初衷打动了我,和我们公司‘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愿景不谋而合,我决定接下这个项目。”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博士说。
“从技术上来说,我们能做这种电池,但肯定是个‘亏本的买卖’。”亿纬锂能联合创始人、总裁刘建华回忆道,且不说这种高端医疗器械必须经过漫长的试验期,就是成功上市了,也难以达到量产的规模。
尽管如此,刘金成还是坚定地支持这个项目,他深知能够打破国外垄断,不被“卡脖子”的重大意义,亿纬锂能就是在一次次打破国外垄断中实现跨越式成长的。
亿纬锂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医疗电池事业部负责人赵瑞瑞进一步向记者分享道,医疗产品电池具有严苛的标准,需兼顾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可靠性、尺寸小且不影响正常生活等。更重要的是,产品技术必须经过足够长时间、足够大量的市场应用检验,才能确保电池的高可靠性。
作为行业龙头,亿纬锂能有着完整的锂电产品体系,在当时就有着十多年的技术积累,生产设备、检测装备齐全、先进,方能支撑医疗产品电池的研发,尤其是植入式医疗产品电池的研发。
“如果亿纬锂能不做的话,国内很难再找到其他企业来做,我们有责任配合研发这款产品。”刘金成说。
医疗产品事关患者生命健康,为确保高效高质完成“脑起搏器”电池的研发,刘金成还特意挑选了富有责任感、有爱心肯奉献的研发骨干开展技术攻关。
◎精诚合作
攻坚克难推动“脑起搏器”全面国产替代
“脑起搏器”电池所采用的技术,对于亿纬锂能来说已经很成熟了,也经过了市场的长时间检验,但是用作医疗器械,尤其是植入式医疗器械,材料、形状结构、工作环境都不一样,仍然有许多难关需要研发人员去攻克。
“单单这个外壳的造型就经过了无数次调整。”亿纬锂能锂电池研究院院长曹浪向记者讲述电池研发的艰辛过程。
顺着曹浪的指引,记者注意到,“脑起搏器”电池呈U型,外壳表面还有好几条凹槽。“采用这种形状,是因为电池必须能很好地滑入人体。由于电池是扁的,有可能出现鼓包问题,怎么办?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印制凹槽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曹浪说。
赵瑞瑞告诉记者,历经四五年研发检测,“脑起搏器”电池才逐渐成熟。“很多问题都是预料不到的。比如电池的自放电,我们放在85摄氏度的高温下检测没有问题,认为在人体37摄氏度的恒温环境下肯定也没有问题,但是在后面的检测中,我们发现还是有变化。此后,我们所有的产品都严格按照使用场景的温度进行检测。”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亿纬锂能研发这款电池的初衷打动了供应商。“这款电池所用的金属壳此前也依赖进口。我们的供应商了解项目背景后,配合我们一起研发,最终实现国产替代。”赵瑞瑞说。
2016年,在亿纬锂能及其上游供应商的助力下,景昱医疗用于治疗帕金森的“脑起搏器”获批上市;2017年,该公司的第三代产品——治疗药物成瘾的“脑起搏器”被国家药监部门纳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意味着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22年,该公司用于治疗药物成瘾的“脑起搏器”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突破性医疗器械资质(意味着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神经及精神疾病领域获得这一资质,在DBS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景昱医疗减轻患者负担的初衷得以实现,使用国产“脑起搏器”,不仅治疗费用更低,而且能获得更及时、优质的服务。据悉,“脑起搏器”植入后,医生需根据采集的数据,持续调整方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吃亏不亏”
项目造就人才助力企业再闯产业新蓝海
“非常感谢亿纬锂能对我们的大力支持。”谈起十多年的合作,景昱医疗有关负责人说,这么多年来,亿纬锂能为这款电池的研发制造所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他们支付的费用,但亿纬锂能仍十年如一日对他们“有求必应”,才得以实现“脑起搏器”的国产替代。
“这种植入式医疗产品的研发比较‘烧钱’,国内企业要追上国外巨头并不容易,需要整个行业的配合。”赵瑞瑞感慨地说。
无心插柳柳成荫,十多年“亏本”研发生产“脑起搏器”电池,亿纬锂能无意中却收获了一笔“巨大财富”——人才。
祝媛,亿纬锂能副总裁;曹浪,亿纬锂能锂电池研究院院长……如今,亿纬锂能多个研发部门、子公司的负责人,都曾参与“脑起搏器”电池的研发、制造。
“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这个项目的骨干,后来都纷纷走上了各个部门的领导岗位,成为了亿纬锂能的中坚力量。”亿纬锂能党群办主任钟秀文梳理一圈“脑起搏器”电池研发项目的骨干后,有了惊喜发现。
更让亿纬锂能惊喜的是,“脑起搏器”电池的研发、制造,也为该公司打开了一扇通往医疗行业的大门。
医疗器械产业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具有高度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根据《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截至2021年底,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已突破9600亿元,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7%,高于我国制造业总体增长水平。
与此同时,ChatGPT推出后,人工智能浪潮兴起,为医疗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也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这也为我们的电池产业带来了更大市场。”刘金成说,“亿纬锂能将更加关注人类的健康及未来,因为科技进步的本质是关注美好生活,支持美好生活。”
事实上,凭借“脑起搏器”电池研发奠定的坚实基础,亿纬锂能已在医疗器械电池研发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现已研发出可成熟应用于胶囊内窥镜、神经刺激器、鱼类追踪器等领域的电池,让医疗电池服务于人类健康。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魏怡兰 黄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