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供图
大脑是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脑组织一旦受损,其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脑血管疾病患者日趋增多,脑卒中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为了更快速、有效地防治脑血管相关疾病,守护患者生命安全,提升生存生活质量,有一群“神内人”正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坚守着,随时为患者打开生命之门,畅通“生命通道”。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11年从内科系统分出,成为独立的专业科室,较早开展静脉溶栓技术且技术成熟。2015年成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单位,2016年获中国卒中学会“卒中先锋奖”,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卒中学会“优秀数据管理卒中中心”,2018年在县级医院神经内科领域率先开展了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治疗,2019年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示范防治卒中中心”……近年来该院不断完善绿色通道,规范了卒中的救治和三级预防,在博罗乃至惠州地区广受好评。
脑梗溶栓治疗位居全国前列
2022年,该院神经内科电生理室开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泡实验,作为一种无创、精准的检查手段,为偏头痛、头晕、隐源性脑卒中提供了新的诊疗方法。在科室里,还有脑血管造影机(DSA)、1.5T核磁共振成像、64排CT等设备,可为患者提供及时确诊和治疗。
脑血管的诊治是严谨的精细活,熟能生巧。此前,中国卒中学会与美国心脏病协会共同发起“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改进研究(IMPROVE)项目”,2019年,该院获评这一项目“溶栓治疗时间质量改进最佳奖”。近年来,神经内科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脑血管病的诊治领域不断沉淀:病房设有床位60余张,设有专门溶栓床,每年静脉溶栓达百余例,近一年完成颅内外支架手术近50多台。科室年均门诊病人超2万人次,住院病人超2200人次。神经内科在缺血性卒中的超急性期的溶栓及二级预防等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技术,位于全国前列。同时也开展了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术,如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机械取栓术。科室曾为90多岁高龄的老人顺利完成溶栓手术,并成功抢救多名危急疑难重症脑卒中患者,帮助他们化险为夷。
该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光生是世界卒中组织(WSO)会员、中国卒中学会会员,在脑卒中救治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介绍,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急、进展迅速、后果严重,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神志不清甚至脑死亡等症状。因此,脑卒中从发现到治疗过程中,速度“快”很重要。
据悉,发生卒中后,80%以上是脑梗死,特别是大动脉闭塞,每分钟大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节约的每一分钟,都会成为患者预后良好的基石。依托该院建设的卒中中心,神经内科团队加强学科协作,完善脑卒中诊疗服务体系,畅通卒中急救“绿色通道”,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神经内科团队严格按照国家质控标准,加强人员培训,优化救治流程,更好地为脑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织密县域卒中高速救治网
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对于基层偏远地区的患者,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尤其重要。在成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的基础上,该院还是华南地区缺血性卒中介入联盟成员、惠州市卒中中心联盟成员,依托联盟效应盘活医疗资源,为博罗地区患者造福。2022年,由博罗县域内24家医疗单位共同组成的博罗县卒中联盟成立,县域卒中快速救治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为提高各乡镇卫生院对脑卒中的诊治水平,提升区域卒中救治能力,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通过培训授课、病例分析、专家下沉等形式,为基层卫生院的脑卒中诊治提供了宝贵经验。在启迪引导下,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也成了各基层卫生院未来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带动帮扶,今年3月长宁镇中心卫生院已开展了脑梗死溶栓治疗。
为实现“大病不出县”,作为博罗县医共体总医院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早已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实行分级诊疗模式,并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设立分级诊疗转诊服务中心。依托分级诊疗平台,从诊疗结果研判到抢救工作准备,从术前安排到术中监测,神经内科团队加强联动,从基层医院上转而来的脑卒中患者最快可实现10分钟进入病房。
康复训练是减少脑卒中后遗症的关键,在科室医护团队的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下,患者积极开展后期康复训练,出院时基本语言表达清晰,能自行行走。同时医护团队还积极做好卒中预后工作。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疾病的一站式管理水平倍受认可,荣获中国卒中学会授予的首批“基层血管健康管理中心示范单位”。
健康公益助力快速识别“中风”
“血管就像水管,用久容易生锈,危险因素越多就锈得越快,时间长了就容易堵塞,甚至导致水管爆裂。”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陈光生往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科普宣教。他表示,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脑卒中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中风”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国内外研究资料早已证实,脑卒中是可以早期预防的,然而,由于民众缺乏脑卒中防病治病知识,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对脑卒中识别能力有待提升,使得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常常导致严重后果。
作为中国卒中学会博罗县人民医院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负责人,陈光生经常用周末时间参与公益义诊和科普宣教,让群众进一步了解患病危险因素,从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在学校、社区、公园广场……不论严冬或是酷暑,近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一场公益活动都有他披着白大褂的身影。
在陈光生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科室人员加入医院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目前已经发展到近百人的志愿者队伍,团队组织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从院内走向院外,从城市走到乡村,在科普宣讲的同时重点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肥胖等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日复一日,志愿者们孜孜不倦践行健康公益,旨在引导群众树立“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良好意识,远离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并快速识别身边的脑卒中患者,节省抢救时间。
预防脑卒中,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离不开医院、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中国千县万镇中风识别行动项目”在博罗落地,是当地百姓的福音。自博罗启动“千县万镇中风识别行动”以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借助县医共体平台,争取一切的力量提高宣传覆盖面,从县到镇到社区到村等,向更多群众普及“中风”的防治知识。除健康宣教外,神经内科团队还积极与基层卫生院医疗团队联动,开展区域脑卒中救治适宜技术推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会发生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个人因卒中而残疾。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博罗分院(博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将以卒中中心建设为抓手,专注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全方位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做人体“生命中枢”的守护者。
相关链接
学会“BE FAST”识别卒中早期症状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识别卒中早期症状的“BE FAST口诀”,前5个字母各代表一个早期症状,最后1个字母是提醒一旦发现卒中症状,就要马上拨打急救电话,立刻就医。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