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惠州市“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现场。
日前,由团市委联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及市消防救援支队共同举办的2023年惠州市“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举行,26个参评志愿服务项目分批次进行路演展示及项目答辩,遴选出一批市级示范项目、重点培育项目和优秀项目,由主办方提供资金扶持和培训培育。
近年来,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宗旨,团市委统筹资源持续举办“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培育推荐一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和跟踪扶持,有力扩展志愿者队伍及公益组织,助力社会基层治理、创新打造优质志愿服务项目的平台和参与渠道,推动我市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综合比拼,14项目获11万元资金扶持
本届大赛主题为“弘扬雷锋精神 建功志愿惠州”,面向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市直有关单位,根据志愿服务项目发展阶段及服务效能等,分类评选市级示范项目、重点培育项目。项目申报类型重点聚焦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关爱少年儿童、社区治理与邻里守望等领域。为了扩大消防安全宣传的社会参与面,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育人功能,今年市赛还特别设置了消防安全宣传和中学志愿服务2个专项赛,重点提升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与消防安全宣传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现场评委通过审阅材料、路演展示、项目答辩等方式,进行综合打分,现场评选出14个项目,共获11万元的资金扶持。
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参赛的志愿服务项目和组织总体水平较往届有所提高,大赛在内容设计上日渐丰富,通过赛前组织培训,各个项目在申报书撰写上都能展现亮点特色。通过大赛练兵,我市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效能和专业水平明显提升。
为爱助力,大赛连续举办10年未间断
据悉,“益苗计划”全称为“‘益苗计划’——广东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是由团省委、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一项省级赛事。自2014年开始,这个为爱助力的扶持行动连续举办10年未间断,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与宣传推广,搭建公益基金与资助项目的对接平台。
近年来,我市通过省市联动的方式,团市委联合市文明办、市民政局等单位持续举办“益苗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市级赛,每年培育推荐一批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和能力建设指导,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资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建立起“资金扶持、能力建设、资源链接、宣传推广”相结合的组织培育模式,培育扶持了“禁毒体验密室”“看得见的未来——贫困户子女帮扶计划”“守护惠州海岸线科研监测项目”等100多个优秀公益项目和组织,共获得省、市扶持资金157万元。
以赛练兵,助力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发展
“这是我第一次参赛,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学习机会。”惠阳区淡水街道东风社区“爱卫护花”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杨若华介绍,她带着“扮靓老城——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东风社区治理与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来现场展示,希望通过大赛平台了解更多的志愿服务组织,学习其他项目开展的创新模式或内容,开拓思路,并进行学习借鉴,使自己的项目更好地落地实施,服务好老城区社区居民。
杨若华是大赛“新兵”,而惠东县爱心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惠东县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张燕玲则是“熟手”了。从2014年开始,她就带着团队参赛,历年来获得省、市赛多项奖项,获得了一些资金扶持,今年她又带着新项目参赛。张燕玲说,大赛的扶持资金相当于“种子”资金,持续发力,“种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可以更好地支持项目运转。同时,通过大赛同台竞技,在全市、全省平台向其他优秀组织、项目学习,有助于志愿组织人员、项目更加专业化,特别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资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使志愿服务的实施越来越规范化。
服务民生,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益苗计划”大赛的生命力,体现在促进志愿服务组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使志愿服务组织更高质量、更高效服务于民生,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美好画卷在惠州徐徐铺开。
自2020年以来,每周三在惠阳区淡水街道东风社区都能看到“红马甲”在社区里开展“爱卫护花”项目活动,对辖区内布置的花卉盆栽进行浇水、修剪、除草等日常维护。这已成了辖区居民一道熟悉的风景线。
2020年初,惠阳区淡水老城实施“城纳百花美化老城”项目,东风社区“爱卫护花”志愿服务队同年成立。3年来,东风社区“爱卫护花”志愿服务队围绕“爱卫护花”项目开展一系列活动,改善了辖区的环境卫生,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加强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深受居民好评,越来越多的老城居民申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原先我们只有几个人,现在志愿者发展到近100人。”杨若华说,队伍还与社区其他爱心团队合作,一起为困难群体提供上门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
“上图是中洞革命纪念广场的一座雕像,名为‘中洞改编’……”每逢周末、节假日,当游客踏入惠东县高潭镇各个红色景点,就有热情的红色小讲解员提供义务讲解。高潭镇是东江革命斗争的发祥地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循着红色足迹来到这里,而红色小讲解员自信大方的讲解,成为高潭镇的靓丽风景。
这些红色小讲解员来自镇上,而2年前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红色革命文化知晓不多。“项目实施前,我们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二的孩子对高潭革命史并不了解,传承红色文化的紧迫感骤然而生。”“高潭百灵鸟”青少年红色讲解员培育计划负责人潘锦慧介绍,“孩子们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爱上家乡,为家乡自豪。”
项目实施以来,通过一次次实地学习、培训,在本土成功打造一支30人的“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志愿宣讲队,孩子们结合节假日、寒暑假在高潭镇红色教育场所开展志愿宣讲活动,以少年之朝气向更多人传递红色精神。“孩子们明显发生了变化,加深了自己对高潭红色革命历史的了解,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潘锦慧说,“孩子们在常态化宣讲实践中学习党史,让红色文化浸润心灵,赓续红色血脉,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党爱国的精神融入青少年的心中和行动中。”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李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