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管委会财政国资金融局算好“三本账”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

力争2025年底区属企业资产突破400亿

2023年06月27日惠州日报大亚湾新闻
字号:T|T
    惠州软件园项目效果图(翻拍)。

惠州软件园项目效果图(翻拍)。

当前,大亚湾开发区正聚焦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三张工作清单”抓落实,区管委会财政国资金融局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总结归纳并深入实施“1+2+3”工作要点,推动国资国企充分发挥“第二财政”作用,算好财政“三本账”,服务全区高质量发展。

日前,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把手”访谈活动中,区管委会财政国资金融局党组书记、局长阙光虎表示,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区属企业资产总规模突破400亿元,营收总规模突破65亿元,净利润突破3亿元,形成2家以上资产超100亿元的企业,力争推动1家企业上市。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

以学铸魂,实干为要。阙光虎表示,区管委会财政国资金融局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加强统筹兼顾,把主题教育同贯彻落实区管委会“三张工作清单”“五大行动方向”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同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强化数字财政应用支撑、国资国企提质增效、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实打实地干。

6月6日,大亚湾科创·惠州软件园和大亚湾科创园产业孵化器配套工程项目(人才大厦项目)开工仪式举行。这两个项目均是大亚湾区属国企——大亚湾科创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点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大亚湾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提供优质载体,形成集研发、生产、展示和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项目的接连落地进一步壮大了大亚湾开发区国有资本,带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我们积极推动国资国企充分发挥‘第二财政’作用,让区属国有企业在服务和融入大亚湾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做强做优做大。”阙光虎表示,特别是在服务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建设、服务开发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开发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产业园开发建设、城市品质提升、科技创新等领域,引导区属国有企业发挥“先锋官”“主力军”作用。

具体而言,区管委会财政国资金融局积极引导区属国有企业通过新建、收并购、合作等模式,提升国有资本在石化区公共配套中的主导地位,并鼓励国企走出大亚湾,在沿海石化区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大亚湾公共配套服务品牌。大亚湾开发区正深度参与惠州港建设,该局推动国企抢抓港口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大资源资产整合力度,深度参与惠州港从产业港向贸易港、产业港并重转型发展,全力做好“港产城”融合发展文章。

在民生基础项目中,在新兴产业园中,在乡村振兴中,也处处涌动着活跃的国有资本。该局支持国企主导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亚湾综合文化创意园、淡澳河生态廊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园南区(塘横片区)开发建设,探索国企与村民小组合作主导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的新模式,盘活村民小组工业留用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70%用于民生事业

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发展。区管委会财政国资金融局精准算好“发展账”,持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围绕市委、市政府赋予大亚湾高质量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和国内一流开发区的战略定位,组织实施加力提效的财政政策,支持高标准建设千亿级新兴产业园,全力服务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和恒力石化PTA等大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完善石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园区综合管理水平,助力大亚湾开发区加快发展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财政未来增收根基。

大亚湾开发区2023年工作报告提出,让所有在大亚湾生活工作的人爱上这座城,恋上这个家。为助力大亚湾开发区精雕细琢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该局算好“民生账”,倾力打造民生财政。阙光虎表示,在补齐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民生短板,突出加大对大亚湾开发区公共服务补缺性规划建设项目的财力投入,重点支持“一场一公园,两馆三廊道”建设,今年继续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今年1~5月,大亚湾开发区的民生支出累计完成2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的74.3%。

与此同时,区财政局精心算好“平衡账”,不断提升财政资源统筹保障能力。一方面是加大对上级债券资金、上级补助资金的争取力度。今年上半年,大亚湾开发区争取到地方政府新增债券10亿元,有力保障了全区医疗卫生、产业园区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另一方面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减部门支出和“三公”经费,把好支出关口,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强化对预算单位的日常监管,精打细算、务求绩效,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同时,严密防范财政运行、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充分发挥财会监督作用,保障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曾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