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们的毕业寄语,为何屡屡刷屏?

2023年07月19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与师长道别,与同窗相拥。2023年盛夏,又一批高校毕业生走出象牙塔,奔向人生的新舞台。

西安交通大学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王树国时长5分钟的雨中脱稿演讲,赢得台下阵阵掌声;毕业致辞谈及已逝的黄令仪研究员时(“龙芯”芯片团队负责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数度哽咽;以“探梦枕”作为毕业礼物相赠,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祝福广大学子“高枕无忧、枕戈待旦,与梦开始的地方相依相伴”……近日,国内多所高校毕业典礼频频“出圈”,现场金句不停、感动不断,通过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传播,屡屡刷屏。

殷殷教诲,情深意切。大学校长们的毕业寄语,为何能引发大众共鸣?

(一)

大众之共鸣,源于寄语中浓厚的家国情怀。

七月初的西安,是炎热与阵雨交织的时节。西安交通大学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进行到校长寄语环节,瓢泼大雨一瞬间倾盆而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不能停下脚步,只有大胆前行,就像今天这场风雨一样,我们仍然在前进的道路上履行职责。”王树国校长并没有因为暴雨天气而潦草收场,而是坚持在雨中完成脱稿演讲。

王树国校长的这场演讲能够“出圈”,一方面在于领导班子的勠力同心令人动容,另一方面还在于演讲内容干货满满、发人深省。“我想今天给大家讲三个词:新时代、新赛道、新征程。”围绕着这三个“新”,王树国校长从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技术涌现以及民族复兴道路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他嘱咐大家要做“西迁精神”之传人,成为时代之弄潮儿。

解读王树国校长这篇演讲,首先要了解何为“西迁精神”。1956年,为满足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将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内迁至西安。一声号召,万余名师生毫无怨言地从沿海大城市向内陆黄土地进发。这场千里“赴约”,也促成了后来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

简言之,“西迁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义无反顾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21年9月,“西迁精神”成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亘古不变、历久弥新,乃伟大精神得以流传之精髓。时代虽然变了,但家国情怀永远不会变。老一辈的“西迁精神”,是为新中国崛起舍小我;新一代的“西迁精神”,是为民族复兴伟业出大力。近年来,外部环境风云变幻,我国在多项关键技术上遭遇“卡脖子”,陷入受制于他国的被动局面。正如王树国校长在毕业寄语中所言,青年人要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契机,继承前辈们的家国情怀,开辟新赛道、引领新赛道。

为国铸重器,直至燃尽生命最后的烛火。谈及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的黄令仪研究员时,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在毕业典礼上眼眶泛红、数度哽咽。为攻克我国在芯片、半导体等领域上所遇到的难题,黄令仪退休后依然坚守在实验室的最前沿。她曾说过:“我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是何等高尚而无私的家国情怀,将民族命运与终生奋斗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毕业典礼这堂最后的“思政课”,其重大意义不仅是给予大家乘风破浪的勇气,更在于树立青年人报国之远志,将人生价值书写在时代发展这篇恢弘巨作中。

(二)

屡屡刷屏,还缘于公众对学子们家国情怀、弦歌不辍的现实共鸣。

在北京大学202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龚旗煌与大家分享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理系1958级校友陆大道的故事。为了获取更准确的实地信息,陆大道院士坚持用脚步丈量土地,亲身考察并手写了300余万字的调研资料。他的研究成果,被写入国家国土总体规划,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惠州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上,校友代表谢汝朋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感悟。走出校园后,他便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通过在高品质鸡蛋这一细分赛道上的耕耘,他的创业品牌成功带动当地千余农户增收致富。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背后,依然是浓浓的家国情怀。

惠州学院最新发布的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近4成学子留在了惠州本地工作。和以往“毕业就当老师”的刻板印象不同,如今惠州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深耕在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各个行业。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惠州全力打造广东第五个“万亿城市”的时代背景下,本地学子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这个舞台足够大,倘若做好了成为主角的准备,惠州定将不会辜负你。

时代洪流浩浩荡荡,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作为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新生力量,应该思考如何将本领施展在民族复兴这艘“历史巨轮”上?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不仅把书读好,更得有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决心和毅力。

青年人做到胸怀家国,不眼高手低、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成功之日就在不远处。

惠州日报记者陈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