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新征程广东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部署,带领全省上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为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近日,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联合举办“惠州市社科界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专家学者以学习贯彻这次全会精神为主题,紧密结合惠州实际,重点围绕“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战略部署展开学习研讨。以下是专家学者学习研讨文章摘登: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强市建设
□张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要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崛起为第一经济大省,动力源自改革、源自开放、源自创新,要激活开放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省委对深化改革开放提出的新要求,为我们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思路。
惠州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外贸依存度较高,石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惠州要巩固既有的开放优势,奋力推动惠州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加快建设贸易强市,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惠州贡献。
一要优化对外开放布局。首先,巩固传统市场。其次,抓住RCEP生效契机,发力东盟、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充分利用APEC、金砖国家集团、一带一路等合作组织机制的同时,主动抓住RCEP生效契机,主动加快融入RCEP,将更多剩余产能转移到东盟自贸区。2022年,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贸易额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我国当年外贸总额的30.8%,广东有200多亿元人民币的货物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再次,稳定扩大机电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塑造蓄电池等新兴产业产品出口新优势。从惠州出口产品情况看,机电产品占比74%左右,是主要出口产品。要推动技术创新,增强蓄电池等新兴产业产品出口新优势,从而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二要发挥惠州特有的平台和渠道优势。依托中韩(惠州)产业园,促进优质韩资项目引进落户,高水平利用外资;依托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积极复制落实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组织实施《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惠州联动发展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运用跨境电商综试区,引进跨境电商品牌企业,扩大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还有埃克森美孚、壳牌等跨国企业独特渠道优势,形成独特的对外经贸交流渠道。另外,要发挥毗邻港澳优势,通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等优势地位借船出海,并积极引进港澳的创新、资本、人才、服务、信息等资源。要发挥这些平台和渠道优势,增强链接国际循环功能,打造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的“引力场”。
三要加快构建贸易物流体系。贸易通道有助于增强贸易竞争力。加快推进机场、港口、高铁、高速等对外大通道建设,打通更多跨境贸易通道,构建与交通体系、生产体系相适应的农产品、工业产品、出口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引进国际物流企业,建设海外仓、物流基地,更好地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力推动惠州港扩大开放,加快重点口岸项目建设,提升口岸功能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惠州港向产业港、贸易港并重转型发展。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聚集资源要素建设新型农业产业经济圈
□杨雪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强调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好经验好做法,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惠州既有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和形态,又有和粤东西北一样的发展不充分问题,是广东的缩影。实施“百千万工程”对于解决我市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做好乡村产业、农村改革、乡村建设“三篇文章”,以重点领域的局部突破带动全局全面跃升,推动惠州乡村振兴走在粤港澳大湾区前列。
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方向,构建完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9.96亿元,同比增长7.5%,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与惠州拥有的资源禀赋不相匹配。要以特色优势乡村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力推进7个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通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等建设,聚集资源要素,形成一批新型农业产业经济圈。
以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重点,充分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年来,惠州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各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村集体经济空间布局梯度显著、经营效益总体偏低且区域不平衡。要把短板打造成潜力板,必须紧盯地、钱、人等关键约束性要素,推进相关制度改革,加强政策性创新。要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稳慎推进龙门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动博罗县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探索优化建设用地规模转移、乡村产业项目点状供地、存量建设用地规模使用等机制,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统筹发展、均衡发展。
当前,惠州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市村容村貌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然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要在人居环境整治提标升级上下功夫,注重标本兼治,全面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果。按照“一带一主题”和“一村一特色”的指导原则,持续推进“环罗浮山”等1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让美丽乡村释放出美丽经济。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土文化传承,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形成农村发展进步新风尚。
(作者单位:市农业农村信息中心)
培养高技能人才 服务高质量发展
□郑晓伟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这是奋进新征程的坚定态度和郑重宣示,是把握大局、顺应规律、立足实际的科学布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施工图、任务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广东新航标“1310”的指引和省委“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目标任务要求下,我们要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要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遇到问题不躲闪、不“躺平”,有了失误不推诿、不退缩,豁得出去、顶得上去,真刀真枪干、实打实去拼,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好职业教育工作,对标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聚焦打造新时代高水平院校,助力惠州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为惠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一是要抓好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教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教师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学习政治理论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拿出“挤”和“钻”的精神,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记在心中、铸在灵魂、流淌在血液里,引导广大教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二是要抓好思想教育工作,以“主题教育”凝心聚魂。今年全党开展主题教育,学校处于第二批,我们要深刻认识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紧紧锚定目标任务,提前谋划开展主题教育,确保圆满完成主题教育各项任务。一方面,要“学在前、谋在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学深悟透上作表率;二级学院党组织要通过专题学习、集中学习、个人学习等多种形式,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见实效。另一方面,要大兴调查研究,学校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掌握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总结发现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三是要抓好业务能力提升工作,为惠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支持。能力过硬、业务精湛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才能克服“本领恐慌”。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立足实际,瞄准专业学科理论前沿,及时更新知识,主动了解惠州经济发展情况,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要俯下身、沉下心,多钻研相关业务,培养专业思维、专业素养,提高自身教学和处理学生事务能力,为惠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作者单位: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深入开展党建课题研究
□黄强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取得新突破。作为新时代党建研究工作者,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锤炼本领素质、弘扬求实精神,为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推动全会精神落地落实贡献智慧与力量。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新时代党建研究工作,必须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面对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旗帜鲜明讲政治,自觉与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倾向进行坚决斗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深入开展党建课题研究。全会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战略部署,这是省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新使命作出的新的战略谋划。以研资政、以研辅政是党建研究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做好新时代党建研究工作,要不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选择课题时要立足“1310”战略部署,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大事要事。开展研究时要倒排工期,确定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以研究进展的高质量推进确保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产出。撰写报告时要有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做到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提出对策时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针对堵点难点问题,拿出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真招实招。
不断弘扬科学求实精神。全会要求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钉实钉牢。党建研究政治性、思想性、应用性很强,只有坚持科学求实精神,才能导向正确、思想深刻、务实管用。做好新时代党建研究工作,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结合,大兴调查研究,把深入实际调查作为开展研究的基本方法。要坚持历史和现实贯通,强化历史思维,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以史为鉴、启迪未来。要坚持优良学风文风传承,踏踏实实搞研究,静下心来想问题。坚持说真话、说实话、说短话、说群众听得懂的话,使用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的语言展现真理的力量。
做好新时代党建研究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按照省委重点工作部署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助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市党建研究所)
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赖平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以锚定“走在前列”为总目标的“1310”具体部署,惠州要主动探索“先行路径”,努力承担起“先行责任”。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文化建设的基石、科技发展的翅膀,在培养和输送优秀教育科技人才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应义不容辞地坚决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高等教育在服务惠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聚焦事关“十大新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化科研人才引培,加强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惠州的发展注入人才和智力支持。一是深入了解惠州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结合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调整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培养适应惠州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鼓励学校与企业、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二是注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导向的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供创业孵化器、科技园区等平台,支持学生与社会资源对接,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成长。三是积极推动惠州高校与广州、深圳等地高校合作共建专业和学科,大力推进“强校工程”。全面深化与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交流,强化优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增强科研能力。
新起点需要新高度。全面提升惠州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有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办学活力和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创新是关键。要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同时,加强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要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将学术成果和教学质量作为评价高校绩效的重要指标。要通过制度创新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
当前,惠州高等教育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凝聚共识,推动惠州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各方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形成多元共识的基础;探索建立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增进理解和认同;强化合作机制,让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决策和规划,协同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此外,密切关注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和需求,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和内容。
在推动惠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为高等教育改革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具体方案。应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
加快推进与港澳多领域融通
□钟绍伟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了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要任务,强调要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以十大领域的新突破带动全局全面跃升,续写新篇章、铸就新辉煌。在这个背景下,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实现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广东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全会强调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并要求将其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全省上下必须充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意图,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大湾区对全省改革开放的示范带动效应。
其次,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加强与港澳的合作。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机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连接内外循环的优势区域,各方应共同发挥联结优势,拓展经济纵深和发展空间。
第三,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突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建设是重要动力源,需要在科技产业合作、建设重大合作平台等方面做出深入的合作。
第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建设大湾区应该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最后,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牵引全省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大湾区建设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效应。为此,广东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应当积极作为,对照省委的具体部署,深化与港澳的合作,加快推进各领域的联通、贯通、融通,不断实现新突破。同时,要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广东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新地标。
在全会提出的这一系列战略部署下,广东将努力发挥全省之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紧紧依靠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全面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作者单位: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研究院惠州分院)
找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点
□毛文林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决定》,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和干部学院教员,通过对全会精神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工作实际,有如下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要从系统维度把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从系统维度上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要求,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走在前列”总目标的新内涵、新要求、新期待、新标高,聚焦“1310”具体部署,在全力服务“十大新突破”落实落地中,找准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结合点、切入口和着力点,围绕中央组织部《干部学院办学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和办学质量评估反馈意见,全面提升学院办学质量,打造干部教育培训品牌,争创走在全国前列的一流干部学院。
二、要坚守“学院姓党”初心,勇担服务大局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校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站位,是践行党校初心的必然要求。”干部学院作为党性教育干部学院,要在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中积极作为。一是强化政治责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办学全过程各方面。二是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统一部署,做到党的重大理论成果、重大战略部署及时进课堂,中央、省委和市委作出的决策部署迅速贯彻、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交付的任务认真完成。三是为开展主题教育、各级各类培训班培训、理论宣讲做足准备,发挥好学院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三、要坚持为党育才,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一是围绕落实“1310”具体部署之所需,秉持“突出红色、彰显特色、联动发展”的办学理念,充分依托东江地区丰富红色资源,弘扬苏区精神、抗战精神、老区精神,构建有本地特色的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体系,讲好东江革命故事,将东江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党性教育优势,为干部赋能铸魂。二是根据东江地区资源禀赋,聚焦“两个结合”,开发开设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特色课程。
(作者单位:广东东江干部学院)
挖掘古籍时代价值 加强研究利用普及
□孙晓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地方古籍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珍贵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做好古籍工作,把惠州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讲好惠州故事、助力惠州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惠州地方古籍文献抢救保护利用工程,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盛世修典,太平纂帙。为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我省文化强省建设部署,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焕发惠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活力要求,经市委宣传部立项,由市社科联负责组织实施惠州地方古籍文献抢救保护利用工程。该工程是赓续惠州千年文脉的文化自觉。惠州是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献及遗存总量居全省各地市前列。由于年代久远,经蠹鱼风化蛀蚀,兵燹水火摧残,古籍老化破损严重,还有部分古籍文献流散到省外乃至海外。保护惠州古籍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该工程是补齐岭南古籍文献版图的重要举措。
二、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开展惠州地方古籍文献抢救保护利用工程目的是要把惠州宝贵的地方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挖掘古籍的时代价值,传承地方文化根脉,凝聚乡土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为惠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惠州地方古籍文献抢救保护利用工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树立精品意识,打造传世经典。惠州地方古籍文献抢救保护利用工程要树立精品意识,持之以恒打造具有惠州标识度的标志性文化成果,真正让“一部典籍介绍一座城”。
三、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加强研究利用普及。要鼓励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地方古籍文献研究工作,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更好运用惠州古籍文献数字化成果,有序向社会公众提供古籍资源服务,提高古籍资源开放共享水平。要做好普及传播,多渠道、多媒介、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
(作者单位:市社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