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阳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滟楼已完成修缮。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漫步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淡水老城,历史建筑修缮一新,充满地方特色的小店和咖啡厅里顾客络绎不绝,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彰显着老城的包容与自信,更体现了惠阳城市文化的独特韵味。
近日,“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走进惠阳,省、市、区人大代表实地察看惠阳区淡水老城活化情况以及挺秀书院红色文化、碧滟楼华侨文化保护利用情况,并就如何推动惠阳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惠阳建设文化强区积极建言献策。
淡水老城改造工程(一期)主体已完成
“依河而生,因渔盐而盛”是淡水老城最真实的写照,一度让她成为东江流域最繁华的商贸集镇之一。2014年,淡水老城作为惠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获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该街区总面积76.58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41.20公顷,有历史街区72条、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历史建筑102处。
据介绍,淡水街道老城改造工程(一期)去年启动,目前工程主体已完成,正积极推进改造区域通信运营商尽快完成弱电线路改造,协助供电局尽快完成强电下地工作。为了进一步活化淡水老城的文物建筑,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惠阳区拟在完成淡水街道老城改造工程(一期)后,启动二期工程。
在实地了解淡水老城改造及活化利用情况后,人大代表们还到挺秀书院了解修缮工作计划及惠阳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挖掘情况,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滟楼了解围屋修缮后的开发利用情况。
全区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惠阳区以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阳”为目标,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目前,全区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构建起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9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获评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0个。打造了“群众身边的图书馆”,14个具有惠阳特色的新型阅读空间“归善书房”分布城乡。深入推进“惠阳吉他文化艺术节”“百姓欢乐舞台”“我们的节日”“归善学堂”“归善讲堂”“名师与你共读经典”等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原创客家歌曲《得闲就来涯家料》等获得多项省、市级奖项。实施文物修缮工程,加强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完成榴兆楼和碧滟楼的修缮工程,正在筹划对挺秀书院、会新楼进行修缮。利用邓承修故居(壶园)、邓仲元旧居、叶亚来故居3座名人故旧居建设名人主题文化展示馆。编写完成《惠阳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邓承修文集》等18册历史文化书籍。建成惠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沙田麒麟文化馆等,设立传承基地,让非遗焕发勃勃生机。
打造具有惠阳特色的文化精品
在调研中,人大代表们发现,相比硬实力建设,惠阳的文化软实力体现明显不足,现有文化品牌一定程度上存在“脸谱化”现象,在传承和发扬好惠阳文化内核方面做得不够。
“建议给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三维建模,制作电子‘身份证’,便于保护与传承。”“建议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到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当中。”“建议将优势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形成辐射效应,带动文化产业提升。”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人大代表们听取了惠阳有关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情况汇报,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惠阳软实力提出意见建议。
人大代表指出,惠阳是东江流域的红色堡垒、名人荟萃的客家古邑,建议惠阳区加大投入,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探索创新多元合作模式,进一步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着力培植一批文化企业、壮大一批文化产业、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途径,拓宽文化产业载体,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服务、资政育人、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等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惠阳特色的文化精品,讲好惠阳故事。
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通讯员惠阳人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