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追光的日子》研讨会:以现实主义视角开启青春题材“破圈”之路 彰显新时代价值

2023年07月2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p>    电视剧《追光的日子》研讨会在京举办。惠州日报特派北京记者龚妍 摄</p>

电视剧《追光的日子》研讨会在京举办。惠州日报特派北京记者龚妍 摄

<p>    惠州风景优美,是广东省首家“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资料图片)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p>

惠州风景优美,是广东省首家“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资料图片)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p>    扫码看专家观点</p>

扫码看专家观点

7月2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追光的日子》研讨会在京举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人民文旅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及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相关领导,优酷平台代表及剧集主创携手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此次研讨会旨在回顾该剧创作经历的同时探讨剧集在青春题材市场中的创作突破和现实借鉴意义,为持续推动中国电视剧创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会嘉宾现场深入探讨了《追光的日子》主题立意、人设塑造、艺术手法、现实价值、行业意义等多个方面。

电视剧《追光的日子》由中央电视台、优酷、完美世界影视李峥工作室出品,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人民文旅联合出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李峥、胡可作为总制片人,吴志非作为制片人,韩天担任导演,苏浩旗担任联合导演,赵夏盈编剧,郭京飞、任敏领衔主演,王源特邀主演,讲述了一位外表放荡不羁但内心热爱教育事业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郝楠,带领一群性格迥异的高三学生克服困难、找寻梦想、追求梦想的故事。

该剧自6月29日在CCTV-1黄金档、优酷播出后,取得了上佳的播放成绩,不仅央视直播收视率峰值破1.5%,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第一,优酷站内热度突破10000,同时该剧在豆瓣取得了8.4的高开分,多方平台数据榜单蝉联第一,口碑热度双丰收。

价值迸发

突破青春剧题材限制,实现文化、时代与情感的新共鸣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翁波认为,《追光的日子》题材新颖、敢于突破、寓教于戏,就教师职业发展、师生关系、青春期教育、职普分流、高考复读、志愿填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社会热点进行探讨,为青春校园剧打开了新格局。“这部剧塑造了郝楠这位有血有肉、立体全面的教师形象,彰显了师生间的双向勉励与关爱,以及教学相长的彼此成就。”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80.36万人,是规模最大的知识分子群体。加强教师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有利于提升广大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推动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苏分别从文化价值、时代价值、情感价值三个方面称赞《追光的日子》:作为一部高品相人生剧,以师生高考故事、青年奋发追逐理想,传递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对扎根时代沃土的真实故事进行萃取提炼,为整个作品真挚自然生活化表达奠定了基础,将家国情怀、时代文化细化到日常个体的感悟,带给观众沉浸式审美体验和真实感受,让每个观众都能在剧中寻找到自己的人生。

《追光的日子》拍摄于惠州,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特地在研讨会上分享了惠州市民全城追光、透过电视剧剧情看惠州的小故事小案例,称赞《追光的日子》成功带动惠州的旅游消费,大大提升了惠州城市美誉度、宣传度,此举成为影视产业推动引领城市文旅深度融合的又一标杆。她表示,惠州将打造成为有希望、有梦想、充满正能量的“追光之城”,希望在座专家学者、影视人多走进惠州,有更多好的影视作品来惠州拍摄,和惠州一起追光、一起奋斗,共同续写追光未来的灿烂篇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马骏分享《追光的日子》在总台播出的成绩单,据CSM全国网数据显示,该剧平均收视率1.02,平均收视份额5.03,最高单集收视率破1.4,单集最高份额7.2;且在CCTV-1黄金档播出期间,平均每天到达人数2600万,全剧累计触达人群2.1亿。对于一部篇幅偏小、题材偏冷的剧来说,取得如此亮眼的播出成绩,实属不易,成为今夏青春教育类剧集的破圈典范。

同时,马骏也高度评价了《追光的日子》,称其既是青春校园题材的突破之作,也是具有强烈现实主义风格的细腻之作,在表达方式上,以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表达了很多剧不敢触碰的禁忌,对师生情、父母子女情、同窗情的刻画充满令人莞尔和泪目的动人细节,并用细节的力量直抵人心,其塑造的人物群像,也起到了共情共鸣的效果。在主题呈现上春风化雨般传递出了教育的真谛,该剧塑造的郝老师代表了一个好教师的理想形象,真正做到了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疏通心结、激发动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互相成长。对当下其他国产剧的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青春校园剧开创了破圈之路。

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则从平台角度肯定其作为一部青春校园剧在热度、口碑上的双赢表现:豆瓣开分8.4,蝉联猫眼校园电视剧热度榜周冠,是当之无愧的优酷暑期档全网豆瓣评分最高剧集。以接地气不悬浮的内容俘获目标受众,实现青春校园题材的创新多样化。

人民文旅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谷文杰认为,《追光的日子》有其取材聚焦现实问题的真实感、直面问题又不贩卖焦虑的积极感,直击70后至90后共鸣的国潮怀旧主旋律,与当下高考新闻热点形成超出娱乐功能的强社会功能属性,是一部双向输出、双向奔赴、互相治愈的电视剧。

内容创作

剧情设定源于生活,真实是最打动人心的钥匙

《追光的日子》出品方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影视负责人曾映雪,主创代表总制片人李峥,制片人吴志非,导演韩天依次介绍了该剧的创作历程。曾映雪介绍主创团队实地走访院校和家庭,通过长达数月的观察体验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不同家庭备战高考的真实历程,打磨出充满烟火气的角色和故事,照进普通人的生活。对于高三生活的刻画,又燃又温情,紧张而不压抑的校园生活,在青春现实和人生理想中找到平衡点,非常打动人。

作为青春剧题材,李峥在创作时首次融入三层楼的搭建概念,希望通过三层人物关系的搭建,以高考这一核心事件映射更宽泛的现实与理想。第一层楼为同窗情,任真、高远等14班的同学们凝聚在一起,建立了真挚的情谊,携手成长、共同进步。第二层楼为师生情,郝楠重回讲台,为了更好地教学,他在学生家访过程中不断发掘每个人的闪光点,“亦师亦友”的感觉是创作团队想呈现的效果,希望郝楠那种非说教式、寻找矛盾根源的解决问题模式也可以对现实有所启发。第三层楼为亲子情,剧中通过塑造多个不一样的原生家庭,展现了中国式的家庭相处模式。这三种情感关系相互交织、不断递进,层层传达出世间的温情,奏响剧中每个角色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成长共鸣。

吴志非则分享了该剧在拍摄过程中克服的种种困难,剧集是2021年底开机的,当时正逢疫情严重时期,剧组开销大、演员无法到位、正巧赶上在广东最强的寒潮等困境,没有打磨掉全剧组的信心;为了保障整部剧的品质,全剧组坚守岗位,对各个环节高标准、严要求,坚持打造品质精良的作品来打动观众。并且,从拍摄、后期到上线,可谓是印证了本剧“不惧风雨终会有光”的主题,相关部门的每一个人,都是克服困难,完成挑战,但好在结果是好的,众人一路的追光,才有了如今《追光的日子》。

韩天从创作角度分享心得:该剧作为非传统的青春剧,在开始创作之时跟主创团队明确了一个目标和原则,就是类型上的突破,最主要的一点是把青春当成一个人生的位置,望向一个更广阔的人生阶段和人生的不同层次,探讨青春故事背后更丰富的人生况味,这也是作品的一个出发点、一个初衷。整部戏不是美化生活粉饰生活,而是用烟火气的创作方式,真实的故事氛围,多个层次表达。作为一部青春剧其中囊括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在校园师生情外还有亲子关系、家乡情、姐弟情等等,丰满地、多维度地呈现出真实的社会百态。在真诚之上不断寻找类型的突破,是整个创作团队在这部剧中获得的经验,也是该剧能触动大众的情绪、让观众有代入感的密钥。

教育精神

常规题材的非常规表达,独辟蹊径展现教育力量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称赞《追光的日子》在现实题材和青春题材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谈及观剧后的启示,他说,教育是人生成长阶段的一束光,教育者的责任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对学生心智、心灵的启迪。一束光必须带着温度、带着色彩,才能照亮人的内心,驱散人心灵的迷茫,最后点燃希望,这才是教育的力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该剧体现了教育理念上的改变,教育讲究三位一体,即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该剧“不以高考的成功作为最后的成功”的主张,真正做到把三位一体体现在老师身上,理想主义的色彩使整部剧更有深度,更有艺术的表达空间。

《追光的日子》不同于其他青春剧,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称赞该剧视角独特,是写给老师的剧,对当下社会有着教育价值。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同样肯定该剧的教育主题,剧中对于高三教师形象的刻画,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有着深刻启发,剧情着力于开拓校园题材的新角度,植根中国教育的内容,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编辑室副主编任姗姗在这部剧中看到了师生的真诚交往和共同成长,看到了家长和学校的良性互动,也看到了成年人也需要不断完善,并且每个人在不断成长中,实现了自我教育,最终达到了教育目的,剧集播出收官后能留给社会更长远的思考,也给相关题材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邢戈认为《追光的日子》非常了不起的一点是把高中校园生活还原到正常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之中,把学生、老师、家长还原为社会的组成分子,让剧情内容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呈现出校园生活的真实性、新鲜感和感染力,表现出他们的奋斗和拼搏精神,同时也传达出创作者对刻板僵化的教育理念的反思与突破。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就该剧独特的励志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该剧以高三学生备考为背景,由此透射到新时代社会各个阶层中的每一个人,牵动着各年龄层的心,能让大家在这部作品里或多或少照见自己的影子,对照自己的人生,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共情。

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应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让观众在剧中感受到强烈情感共鸣。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对本次研讨会总结时也表示,“该剧最大的意义就是把每个人追求美好向上、逐光追梦的这种冲动表达出来,激情感十足”,《追光的日子》突破青春校园剧题材限制,成功为该类剧集打开了新格局。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特派北京记者龚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