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我市实施工业园区提档升级行动情况的报告

打造“万亩千亿”级产业平台,提升发展能级

2023年07月29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全市“3+7”工业园区贡献全市三分之二的工业产值和六成的工业投资。7月26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实施工业园区提档升级行动情况的报告。

记者从会上获悉,市政府将持续大力实施制造业当家战略,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2023年到2025年,“3+7”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超650亿元,力争到2025年3个国家级园区工业产值超万亿元,7个千亿园区工业产值超5000亿元,“3+7”工业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超75%。

成效

7个千亿级园区初具规模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徐火强在作初审报告时指出,市、县(区)政府及各园区把推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主战场和主引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功能逐步完善、管理日益优化、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全市‘3+7’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7个千亿级园区初具规模。”受市政府委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廖巍在作报告时提到,我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2019年首次明确提出立足“丰”字交通主框架,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3+7”工业园区,把推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主战场和主引擎,毫不动摇坚持推进“3+7”工业园区提质增效。

“各园区聚焦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廖巍介绍,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园区布局更加合理;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突出政策保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同时,根据园区建设实际,今年重新修订了千亿级园区评价办法,增加了亩均投资、亩均产值等评价指标,每月梳理汇总园区工作进展并评比排位,促进园区争先进位、比学赶超。

“在各个园区内逐步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和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实现园区企业办事一次办、就近办、指尖办、快速办。”廖巍介绍,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运营管理更加顺畅,并注重服务效能,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计划

打造“基金+项目+园区”一体化生态链

今年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实地察看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走访多家企业,召开8场座谈会,听取了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的情况汇报,以及部分企业家和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指出,我市工业园区虽然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进一步完善园区工作机制,高质量推动园区建设发展。”廖巍介绍,我市将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坚持清单式管理,细化量化月度和年度评价指标,从存量、增量两方面综合衡量评价园区建设进展,“以申促建”蓄能,着力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打造“万亩千亿”级产业平台,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

据介绍,我市将加大产业用地空间保障,推动项目集中入园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仓储、货运、配送一体化网络等生产配套服务,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坚定不移走集群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路子,推动3个国家级园区跻身国内一流园区行列,7个千亿级园区各展所长,打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引擎,厚植制造业当家优势。支持园区开发公司做强做大,充分利用产业基金招引优质产业项目,打造“基金+项目+园区”的一体化生态链,实现资本与项目的有效对接,提高开发运营能力等,以实干实绩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出惠州贡献。

建议

推动园区产业聚集和特色化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集中资源和精力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和“3+7”工业园区,是市委、市政府的既定策略,高度契合省委、省政府“制造业当家”战略和“1310”具体部署。各级各部门要锚定目标、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地抓好园区开发建设各项工作,奋力把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主平台、建设广东经济新增长极的主战场。

“坚持创新引领,锚定园区高质量发展方向。”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把好项目入园标准,建立完善项目履约监管体系,强化项目入园、建设、投产、达产、纳统全周期服务和全过程监管,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和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向园区集聚,坚决防止为完成短期目标而无序开发和简单的总量堆砌,防止沦为一般性的工业园区。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工业园区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园区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工作任务计划管理监督,优化考核指标,着力打造承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平台;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的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招商引资策略,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搭建全市统一的全产业、可视化、智慧化招商引资信息平台,打好以商招商、以链引商、以侨引商等招商引资“组合拳”,推动园区产业聚集和特色化发展;大力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园区“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园区”“智慧园区”建设等,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陈瑞凤 翟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