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救死扶伤诠释医者初心 仁心惠民传递人间大爱

2023年08月17日惠州日报庆祝第六个中国医师节
字号:T|T
    李丙生(左二)在查房中。

李丙生(左二)在查房中。

    钟浩博认真查看患者的片子。

钟浩博认真查看患者的片子。

    王希带医生护士查房。

王希带医生护士查房。

“救死扶伤,仁心惠民”。建院于2008年的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第一人民医院”),始终秉承办院宗旨,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多措并举育人才,强学科。尤其是近年来该院打造“八大中心”,学科群建设亮点纷呈,医院多项医疗技术位居国内、省内前列。

实力“出圈”的背后,是人才的“加持”。一直以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和紧缺人才为重点,通过多元化举措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汇聚了一批富有朝气与活力的中青年医学人才,涌现出李丙生、钟浩博、王希等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先进榜样。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不断创新,翻越一座座医学“高峰”;他们怀揣医者仁心,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

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也是建院15周年之机,李丙生、钟浩博、王希三位医生接受了记者采访,分享医者如何以匠心为生命延续,在救治患者中诠释医学温度。

李丙生

20余年如一日 做健康守“胃”兵

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他始终坚守一袭白袍下的医者仁心,做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他是李丙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消化内科主任,他带领团队不断提高疑难复杂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在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超声内镜相关诊疗技术等方面贡献突出。从医20余年,他无怨无悔:“选择了,便是健康所系;开始了,就是性命相托!”

获授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2012年,博士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李丙生,作为惠州市“高层次人才”被引入市第一人民医院,自此与惠州结缘。

李丙生的加入,使该院在消化内科领域的实力有了“加速器”。他率先在惠州地区成功开展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胰腺假性囊肿支架植入引流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等高精尖技术,在惠州地区开创了超声镜下介入诊疗技术。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大力开展内镜微创诊疗乃至超级微创诊疗技术,多项技术水平处于惠州领先、全省前列,迄今为止,惠州只有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小肠镜下微创治疗。

消化内镜被称为消化内科医生的“第三只眼”,主要用于“窥探”消化道内部情况。但在李丙生看来,内镜不仅是检查工具,更是微创治疗的“得力助手”。对此,他还在惠州市率先发表超声内镜相关研究论著。2018年,李丙生被授予首批“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称号,是当时我市获得该荣誉的10位医生之一。

开创国内首个消化道出血中心、成立惠州第一个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开设惠州首个消化内科早癌门诊……近年来,该院消化内科诊疗实力不断攀升,李丙生倍感欣慰,因为这意味着患者可享受从防到治的精准诊疗服务。目前,该院已形成消化道肿瘤防治、消化重症救治、消化道出血诊疗技术、炎症性肠病诊疗等亚专科为特色的粤东区域医疗中心。

牵头组建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

不久前,一名10个月大的婴儿因误吞纽扣电池被送医救治。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值班医生接到电话后,考虑纽扣电池可能腐蚀食管,需紧急安排手术取出,于是马上联系相关科室会诊。在儿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协助下,患儿紧急送至复合式手术室,麻醉医生谨慎对患儿气管插管全麻,消化内科团队在内镜技术支撑下,通过精细操作将纽扣电池取出。

这样的多学科诊疗病例,在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屡见不鲜。2022年4月,作为市第一人民医院着力打造的“八大中心”之一,“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挂牌成立。

作为牵头人和负责人,李丙生深知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的意义。“上达食管,下至肛门,消化道是人体一条很长的肌性管道,涉及内脏器官较多。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变化,我国消化系统疾病愈发复杂。”他表示,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通过整合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胃肠外科、肝胆外科等学科,组成专业的诊疗团队,发挥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微创、个体化、一站式诊疗服务。

心系患者健康关注急病抢救和早病预防

今年的一个深夜,住院患者强叔(化名)突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口呕血,甚至出现休克症状,情况危急。基于患者身体情况特殊,经过权衡,李丙生决定使用超声内镜介入治疗的新方法——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组织胶注射(EUS-SVD术)。最终,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消化内科团队依托EUS-SVD术为强叔顺利完成止血治疗。

“每一次遇到急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都意味着一次惊心动魄的时间赛跑。”李丙生坦言。成立国内首个消化道出血中心以来,在带领团队精进技术之余,他不断优化急救快速通道和诊疗流程,争分夺秒挽救患者。

为救治更多高危疑难复杂症患者,李丙生带领团队对标全省先进水平,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我们在全市率先引进全粪菌移植技术,助力治疗一些疑难肠道疾病。”李丙生介绍,通过重建患者新的肠道微生态平衡,不仅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对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有治疗效果。

“消化道早癌的防治,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通过对消化道癌症早诊断、早治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0%。”李丙生说,提高癌症治疗疗效的关键是重心前移、早诊早治。近年来,通过探索适宜筛查技术,他带领团队发现了大量早期病例。

如今的李丙生依旧忙碌于临床一线为患者诊疗,每一次患者的肯定,都会让他对自己的这份职业多一份热爱。回顾20多年的从医生涯,他认为做医生虽辛苦,但意义和责任重大.“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作为医务工作者,再苦再累,我们都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钟浩博

保持良好状态 向患者传递健康快乐

今年,第二届惠州市医学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召开,两个青年专家精益奖花落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疾病诊疗中心主任、骨外科主任钟浩博就是其中一个。

钟浩博在运动医学专业领域颇有造诣,对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髌骨脱位、肩关节肩袖损伤肩脱位等症状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他率先在广东省攻克全镜下Latarjet手术这一难关,并成为全国首批独立开展这一手术的专家之一。他引进多项先进技术,勇追国际水平,实现了不少我市相关专业零的突破。

作为广东省杰出医学青年人才、岭南名医,钟浩博在一次次的“攀峰”中为患者带来更高水平的诊疗。

不断学习积累丰富经验

幽默、健谈是大多数人对钟浩博的印象。当记者问起他当初为什么选择做医生时,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生物相关的学科,对一切生命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是兴趣的基础。另一方面,妈妈有哮喘病,自己小时候就很想学医治好妈妈,并在未来当一名优秀的医生为更多病人消除病痛,这是爱的心愿。因此,大学时他选择入读医学专业,开始系统性学习、探索医学相关知识,并从此走上了医学道路。

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钟浩博很快进入临床学习。“在临床中,你会发现很多治疗疾病方面的问题,也会明白自己的技术实力还有很大进步空间。”钟浩博表示,为了掌握骨科诊疗的前沿技术,自己不断进修学习。他多次前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并多次到香港玛丽医院,以及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国家的医学院学习。也经常利用周末时间,辗转各个城市演讲学习,与业内“大咖”交流,借鉴经验。每一次学习归来,他都把所学所得应用于临床实践。基于其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钟浩博的专业学术造诣较深,经过学习积累,他已熟练掌握脊柱、四肢以及骨盆骨折治疗,常见骨折微创治疗技术,并在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多项技术实现零的突破

患者小陈已受肩关节复发性脱位折磨10多年,每年脱位10多次,多方求医却不能根治。后来,钟浩博主刀为小陈进行了Latarjet手术,术后再也没发生过肩关节脱位,3个月后,小陈甚至能做俯卧撑,舞双节棍了。

作为全国肩关节脱位Latarjet成员,钟浩博回忆说,全关节镜下肩关节复发性脱位的Latarjet手术,是目前上肢运动医学领域最复杂的手术之一,他率领医学团队在2014年首次在广东开展该手术,并成为国内首批13名攻克这一难度手术的专家之一。目前,他带领的团队仍是我市唯一能独立开展该手术的医生团队。

自加入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来,钟浩博带领团队率先在本地区开展肩、踝、肘、髋关节镜微创手术,开创了本地区多项关节镜技术先河。除开展肩关节脱位全镜下Latarjet手术外,还率先在惠州开展髋关节直接前入路(DAA)微创关节置换手术以及SuperPATH术式,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临床诊疗之余,钟浩博还创立了惠州市医学会关节运动医学分会并任第一届主任委员,在他的引领下,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创惠州首个运动医学专科门诊,目前,钟浩博任惠州市运动医学诊疗中心负责人。他还曾连续3年在中国骨科年会(COA)发言,实现惠州骨科在全国骨科年会发言“零”的突破。

今年4月,钟浩博经过激烈角逐,当选中国骨科菁英会(COEC)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新一届执行委员,他表示,将通过专业知识的分享与传递,将更多好技术带到惠州,继续推动惠州运动医学专业发展。

紧扣数字化骨科发展潮流

走进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疾病诊疗中心,可感受到严谨而有人文温度的气息。中心分为脊柱外科(骨一区)、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骨二区)、创伤骨科、小儿骨科(骨三区)、手足显微骨科、创面修复科(骨四区)四个病区。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着骨科手术迈入智能、精准、微创的时代。在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数字化技术渗透在每个角落。AI+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辅助微创DAA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3D定制截骨工具间隙平衡法膝关节置换手术、AIKNEE+PSI全流程定制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基于5G远程技术的国产机器人辅助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依托数字化骨科技术,钟浩博带领团队开创了许多先河。

在副院长、骨外科学科带头人孙春汉的带领下,钟浩博与团队不仅在业务上努力创新,同时也潜心科研,科室共计有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惠州市联合基金3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4项、惠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获惠州市医学科技奖进步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健康促进奖1项、青年专家精益奖1项;近年发表SCI论文8篇,近3年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分值30.32,影响因子>6分的SCI论文4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1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4篇。

忙碌的外科医生常被形容为“不是在做手术,就是在做手术的路上”,但对于钟浩博而言,无论多忙,无论承受着多大的压力,都像“打鸡血”般激情满满。累的时候,钟浩博会喝上一瓶“肥宅快乐水”,或者和同事聊幽默笑话,称这样“顿时就能提振情绪”,但真正让他感受到动力支撑和鼓舞的,是患者在痊愈后流露出的轻松喜悦,对他而言,患者的认可,就是自己坚持这份职业的动力。

“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要自己健康快乐,再把自己的健康和快乐带给病人们。”他说。

王 希

长期奋战一线 全心为患者服务

今年是王希加入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第10个年头,作为该院胃肠外科、疝和腹壁外科兼甲状腺外科主任,他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尤其在消化道肿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及微创手术等方面贡献突出。王希曾参加惠州市组建的第25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远赴非洲开展援非医疗工作,获得当地政府和国家的嘉奖。

就医经历开启少年从医梦

王希是云南曲靖市人,对医学的好奇和崇尚,源于高中时期的一次就医经历。

“高中时我在离家两三百公里的学校住校,高二那年,有一段时间我反复发烧,辗转治疗期间,医务人员的悉心照顾和鼓励让我倍感温暖,也让我觉得医疗是个崇高有意义的行业。”王希表示,住院期间,自己也目睹同室病友经过悉心治疗痊愈的喜悦。从那时起,梦想的种子在少年心里生根发芽:“做一名医生,成为帮人解除病痛的白衣天使。”高三填报大学志愿时,他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本科期间王希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博览群书。2003年,他考入暨南大学外科学专业,在更专业的领域攻读临床医学。

2006年,王希从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穿起白大褂,临床工作中他勤学钻研,不断将书本所学运用到实际病例中,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虚心请教,临床诊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精进医技做微创刀尖上的“舞者”

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是市第一人民医院着力打造的“八大中心”之一,胃肠、疝和腹壁外科是中心的核心科室之一,是惠州地区最早开展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单位,而市第一人民医院更是惠州市唯一开展减重手术的公立三甲医院。

对外科医生而言,一台成功的手术,离不开医生精准的判断、熟练的操作、清醒的头脑。唯有技术精湛、追求极致的外科医生,才是名副其实“刀尖上的舞者”。加入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之前,王希就曾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工作多年,在胃肠、甲状腺、腹壁疝和肛门疾病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前,甲亢患者小倩(化名)前来就诊时,脖子前方凸起了一块“马铃薯”般大小的肿块。为了减少患者术后的创伤和疼痛,王希带领团队为小倩进行了腔镜微创手术。有别于传统手术,该手术并未在小倩的脖子上留下半丝疤痕。

“以最小创伤获取最佳疗效”是王希及团队坚持的治疗理念,凭借多年的积累,他带领团队全面开展胃癌、结直肠癌、各种腹股沟和腹壁疝、甲状腺等多病种的腔镜微创手术技术,技术实力在惠州遥遥领先。

心怀大爱参与援非医疗工作

医学是严谨的,也是充满人情味的。一台手术,复杂的话要做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有时遇到疑难危重患者,医生既要面对瞬息万变的病情,还要安抚患者家属焦急的心情,但王希始终怀着医者仁心,耐心面对。在每一次诊疗中,他临危不乱,在手术台上认真严谨救治患者,手术台下温柔体贴,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困惑,不断给予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医学的大爱和温情。

真正诠释“大爱无疆”的,是一次援非经历。2010至2012年,王希参加惠州市组建的第25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远赴赤道几内亚开展援非医疗工作。在当时疾病多发和医疗条件落后的环境中,王希发扬救死扶伤精神,用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当地医生提供支持,全身心救治当地病患,向非洲人民送去了代表中国人的大爱。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白天给别人看病,晚上休息了自己还得打针治疗,克服患疟疾和伤寒的不适。”王希的一篇文章《信·望·爱》记录了当时的心路历程。“这一步步走来,我们始终坚守医疗工作者的誓言,全心全意为当地人民服务,以自己的专业所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实现自己的诺言。”

“执金刚之力,怀菩萨心肠。”始终怀揣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他初心不改;聚焦医学前沿和患者的诊疗需求,他创新求变。展望未来,王希将坚守从医初心,全力以赴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把胃肠外科等学科发展起来,专注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患者带来更精湛的服务,为惠州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文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王运广 程秋伊

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