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河在“一河一策”精准治理中焕新颜

河中鱼翔浅底 河岸风景如画

2023年09月05日惠州日报大亚湾新闻
字号:T|T
    青龙河流入霞涌渔港出海。(翻拍)

青龙河流入霞涌渔港出海。(翻拍)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站在大亚湾霞涌青龙河上的青龙桥上远望,河水淙淙,自北向南日夜不休奔流入海。河的两岸,紫色的牵牛花点缀着郁郁青青的水草,河面上不时有白鹭飞过,河中鱼翔浅底。

数百年来,青龙河滋养了沿岸上角村、义联村多个村庄一代又一代村民,也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进入新时代,青龙河正在“一河一策”精准治理中焕发新生,在村庄规划、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前,记者跟随青龙河的民间河长和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的环保志愿者,一同开展了一次巡河活动,切身感受青龙河及其沿岸村庄的发展变化。

河岸老房子变民宿

“因为其形状弯曲如龙,从山上蜿蜒盘旋而下。”对于青龙河的名字由来,霞涌上角村村民有着浪漫的解说。一股清流从铁炉嶂的山涧冒出后,形成流水汩汩而下,越过高山树林,穿过村庄田地,继而奔流入海。如今要寻找青龙河的源头,上角村人指路:到鱿鱼湾水库就对了。

青龙河从鱿鱼湾水库引流而下,河岸可见郁郁葱葱的龙眼、荔枝等果树。水库下方约一公里处,是一个当地网红打卡点——上角村园岭岗民宿村。

园岭岗村民小组村民世代居住在山下。上世纪60年代,由于鱿鱼湾水库灌溉,园岭岗经常遭水浸。大约在1965年,村民们将整村搬迁,从山下搬到民宿村现址。随着村子人口增多,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们陆续离开老屋,回到靠近公路的地方盖新房,老房子渐渐荒废。

2016年底,偶然路过园岭岗老屋村的福建人尤小仙,被这些整齐规划却已荒废的老房子吸引。他辗转找到园岭岗村的老村长,提出了村企合作、盘活老屋的计划。达成合作后,尤小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一间间原本破旧的房间变身成温馨舒适的客房。

距离园岭岗民宿村不到一公里处,是远近闻名的清泉古寺。继续沿青龙河而下,便来到了上角村曲楼村民小组。这几年,曲楼村民小组正大力引进资源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中的农家小院“画语塘”就是代表。2022年7月,70后画家王仟租下曲楼村民小组里一座荒废的老旧农家小院,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将其精心打造成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艺术馆。

青龙河还流经上角村上西村民小组。穿过一条龙眼、荔枝树掩映的水泥村道,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绿油油的稻田在眼前展现。这里是霞涌街道近年来复耕复种的主要农田之一,正被打造成集水稻种植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美丽田园”。稻田里修建有一条长长的游览栈道。秋收时节行走在栈道上,看金色的稻浪在蓝天白云下翻滚,格外心旷神怡。

“将青龙河利用起来,让它成为沿岸村庄发展的动脉。”作为青龙河上游主要流经村,上角村正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积蓄发展动力。上角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张盘许告诉记者,上角村正开展产业规划设计,计划依托青龙河,将周边的海韵广场、清泉寺、园岭岗民宿村、“美丽田园”、鱿鱼湾水库、曲楼村民小组、森林公园、黄金海岸等景点串联起来,打造一条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文旅环线,探索村庄发展之路。

河流重现人水和谐美景

离开上角村,青龙河穿过石化大道来到青龙桥。这座桥是河流的一个明显分界点:青龙桥以上是原生态河道,桥以下则是近年来经过整治的河道。

站在青龙桥往下看,河道两岸修建有人行栈道,河床宽阔,河水清浅,不时有白鹭从水面掠过。数百年来,青龙河从北向南,流经上角村园岭岗、曲楼、上西村,以及义联沙排和下莲塘后,在距离霞涌港口600米左右处与下沙河汇合,然后流入霞涌渔港、汇入大海。

霞涌渔港两岸除了传统渔村霞新村和新村村,还新建起了一栋栋高大、漂亮的商住楼,距村庄几十米远就是烟波浩渺的大海。

新村和霞新是大亚湾的两个传统渔村,有着深厚的渔家文化底蕴。这些年,游客们到霞涌除了欣赏滨海风光,赶一场妈祖诞或杨包庙会,也是必备的节目之一。新村村依靠丰富的滨海资源,吸引众多创业者开发民宿,将村庄打造成远近闻名、深受游客欢迎的特色民宿村。2021年,新村村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霞新村则通过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专题活动,以农村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村里还结合旅游产业规划发展多种经营,开展渔家乐、渔家游等经营活动,带领村民致富。

青龙河,对于沿岸上了年纪的村民来说,是一条根植于心灵、陪伴成长的母亲河。“小时候这条河的河水很清澈,坑螺、毛蟹很多,我们经常在河里游泳、摸螺抓螃蟹。”张盘许是曲楼村人,在他的印象里,青龙河陪伴了他和伙伴们整个童年。

随着当地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青龙河沿岸村庄许多村民外迁,流域内进驻了养殖场,河水遭到污染,河床淤积,河岸也渐渐杂草丛生。所幸的是,青龙河从2013年开始整治。10年来,河流生态逐渐恢复,重现人水和谐美景。

记者从大亚湾区河长办了解到,青龙河综合整治工程分一期、二期。一期工程整治河段从霞光二路开始至青龙桥下游终止,整治河道长度1.614公里,主要任务以排涝为主,并结合环境美化对工程进行整治,达到“20年一遇24小时排干”的排涝标准。2015年5月,该工程完工验收。

青龙河综合整治工程(二期)项目整治范围是青龙河下游从霞光二路到青龙河与下沙河交汇处,整治河涌长233.59米。工程整治内容包括河涌拓宽疏浚、新建堤防、防汛道路、相关配套及附属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工程级别定为4级。该项目于2016年11月开工,2017年12月完成整治。

除了河道整治,大亚湾区还开展青龙河流域农业面源治理工作。青龙河上角村上西村民小组段正建设生态沟渠,河道保留着原生态,岸边树木杂草丛生。河道里放置有种着美人蕉的生态浮岛,河水清澈,时常可见小鱼游动。

这一河段流域还是大亚湾区农业面源污染智慧监测防治点,岸边设置有一块“智慧水质监测系统”提示牌。据介绍,该系统运用现代储息技术对农业水质的PH、EC、氨氮、溶解氧、浊度等数据远程精细化记录,并进行实时运程可视化在线监测。

同时,大亚湾区河长办常态化开展河道保洁管养。建立了全区河流社会化日常维护管养新机制,通过采购专业河道管养单位对青龙河进行常规化巡查、保洁和维护。

作为青龙河的民间河长,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志愿者张淑娜和叶伟群两年来无论多忙,每个月至少巡河一次。一趟巡河,从青龙河源头到入海口长8公里多,至今他们已巡了30次。每次巡河,除了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他俩还会写一篇巡河日志。“看到青龙河的河水水质和环境在变好,就感到特别高兴。”张淑娜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张宇琪

河流名片

青龙河

青龙河发源于大亚湾区最高的山峰——铁炉嶂,自西向东流入鱿鱼湾水库,出水库后为平原,自北向南经园岭岗、曲楼、上西、沙排、下莲塘,在距离霞涌港口约600米处与下沙河汇合流入霞涌渔港出海。河流全长8.39公里,集雨面积13.4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