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再现一位盲人的“光明行”

2023年09月09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作家许海涛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是以“自强励志好人”张喜平等人为生活原型创作而成。书中的主人公张喜平先天失明,青年丧父,但他不等不靠,自强自立,以远超常人的毅力、恒心与坚忍,活成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大写之人。

该书“非虚构”的特质,更接近于人物传记,但字里字外,运用的却是小说笔法。

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张喜平直面黑暗的挑战,笑迎生活的霜雪,用坚韧与坚定铺就一条光明人生路的曲折命运与感人经历,浓缩于短短的一天之中,又用情感的显微镜与艺术的透视镜,生动还原了张喜平的良善、执着与乐观本色,塑造了其真诚、豁达、慈孝、善良的丰满形象。

杜甫有诗云: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张喜平身高不足1.6米,每天拖着200斤左右的鸡蛋,换乘2次公交车,行程约30公里,辗转叫卖一天,一句“卖鸡蛋嘞”,喊了近40年……每一步前行,都意味着磕碰、艰难与危险,每一声吆喝,透着诚信、热情与渴望。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心理描写以及极具地域化、生活化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让张喜平走进了读者的内心。尤其是张喜平与多爱之间的心有灵犀,那份明媚却又深埋心底的情感——明明彼此相爱,一个愿嫁,一个却因自身残疾,不愿拖累女方而拒娶,其间的伤与悲、怜与惜、怨与叹,让人觉得温暖细腻又感慨万千……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言,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聋人“听到”。爱因斯坦亦有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如果说,孝亲敬老、盖房置家是张喜平的“本分”,那么,抚育弃婴,供其读书,待其出嫁时不收分文彩礼,时时替人着想,处处与人为善,无疑体现了张喜平的大爱与仁义。

“善人者,人亦善之。”良善与仁爱之花开遍了张喜平的足迹延伸之处——日复一日,公交车司乘人员对他热情照顾;老彭乐意帮他义务修车;小晁主动拍视频宣传他,给他流量分成;采访他的不知名的“北京人”转身送了他一套价值5000多元的音响,只因他爱听秦腔戏又舍不得购买好设备……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互联网上,有人称新近入选了“2022年度中华慈孝人物”的张喜平为“盲侠”,更有人说他不是盲人,是“超人”。张喜平以勤劳的双手、良善的本性与“不倒翁”精神,在命运的账簿上铭刻下生而为人的尊严与价值。

(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