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西湖。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天道之恒,变也;地道之恒,守也。惟其变也,故江河激荡,日月常新;惟其守也,故海岳高深,韵律千丛。变守之机,形影之随,二而为一,朝朝夕夕。万物生于变而成于守,诗如斯,湖亦如斯也。
《诗经》三百篇,始于西周而集于孔子,风雅颂者为其制,赋比兴者为其辞,四言六言为其句,双声叠韵为其音,一咏三叹而不繁,节奏明快而隽永,百世诗歌之源头也。
吾爱《诗经》之风雅,亦爱楚辞之浪漫。屈原作《离骚》以明志也,语句华美而浪漫。时人仰之而齐趋,蔚然成风矣。骚出赋盛,各有异同。短赋藏于诸子,骚赋起于灵均,辞赋盛于两汉,骈赋长于魏晋,律赋制于唐朝,文赋宋代中兴。
风骚并举。汉魏一时风骨,南北两朝比肩。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洒脱开篇。不拘平仄对仗,四五六七杂言。醉里抒情叙事,徜徉山水田园。诗分九派共处,花开百样争妍。
古体古风古赋,瑕因韵律未全。南齐永明年里,经济发展向前。新体诗歌出现,摒弃永嘉虚玄。声明平上去入,祛除八病从严。句分平仄对仗,诗推八句五言。善哉竟陵八友,诗歌启动新篇。
大唐盛世,繁星满天。新体脱胎换骨,迎来近体风旋。仄仄平平向上,平平仄仄沉潜。绝句别开生面,高人信手能拈。律诗起承转合,平仄有对有粘。任尔铿锵婉转,声如天籁浑圆。李太白飞流直下,杜工部二句三年。王摩诘诗中有画,白居易乐府新编。塞北江南都写遍,家国天下任君言。诗到此时开盛境,大唐含笑向峰巅。
行到半山疑极顶,抬头又见高峰。律绝唐朝成大树,词因宋代葱茏。曲子诗余长短句,花间温氏词宗。定调定声还定字,有牌有谱有来龙。格式千般犹自度,凭君选择更轻松。后主易安多婉约,苏辛豪迈烁长空。月下乌衣浅唱,终成黄钟大吕。
曲在词中析出,元朝大放光芒。制曲千般模样,邀来雅俗共赏。小令套曲带过曲,前篇幺篇自成章。增字减字守正就好,平韵仄韵重韵也彰。关汉卿笔落夏飞雪,马致远秋思客断肠。人道是三生苦乐,曲制成一代辉煌。
天对地,只对双,大海对长江。一联分上下,万物有阴阳。对联之独立,曰起于秦汉,曰兴于孟昶,究不知何时为真始也。字对、词对、句对,或见于诗文,或藏于曲赋,其时也久矣。及至文分两段,平仄相对,上下相呼,义理相通而意象完整之时书于竹帛、刻于楹柱、赋以横批,则对联独立之文体成矣。或工或巧,或庄或谐;借音借意借形,可颂可讽可谕;言简而意赅也。藏太极两仪之哲,借单音独字之殊,呈结构对称之美,为诗、为文、为艺术之奇葩也!
一花开五叶,诗词曲赋联。革故鼎新,日上日妍。以诗意之美,展文苑风华,长盛而不衰也。
诗因百变,灼灼其华。湖历千秋,灿灿如霞。
惠州西湖,岭南明珠。虎啸声闻,汉代犹为荒野;龙兴寺起,晋朝已见人文。自此堤围渐筑,月下能逢钓客;蒲藕盈湖,晨来易见渔翁。及至隋唐势起,循州设郡,梌山幸成府治;冠盖云集,翰墨飘香,西湖已赋精神。烟波浩渺,不利行人去远;堤岸纵横,能容脚下生风。于是湖分五片,平湖丰湖南湖鳄湖菱湖共处;堤筑六桥,西新拱北烟霞迎仙明圣圆通。东坡握笔,塔映五湖明月;国士传薪,魂牵八面先生。朝代几经更替,西湖百变成今。今日之西湖,已是城中之宝璧。六湖韵异,九曲桥通;花开柳岸,鸟唱湖心;万家灯火,点亮晨昏;车如流水,客似游龙。
诗变也,正葱茏!湖变也,正春风!变化之间,得无守乎?曰:守者,变之本也。
诗歌之守,根与美也。一曰百诗起于民间,所守者,根也。《诗经》《乐府》《楚辞》之诗,无不根起于民间,名归于文界。词出于诗,曲析于词,二者之初,民间曲子之词也。赋因骚盛,骚出于楚辞,楚辞出于楚地之民谣也。联或悬于庙宇,哲理生于巷陌。故曰:枝分五叶,蘖出一根。民风民俗、民喜民忧为百艺之根;民声民调,民弹民唱赋百诗之灵。二曰韵律求于至善,所守者,美也。诗歌之美,在于节奏相宜、音韵相谐、曲调相和、意象相融也。读遍诗词曲赋联,尽合宫商角徵羽。安字以粘对拗救,问声于平上去入。吐纳之间,声情两悦;赏析之际,意境徐开。故曰:诗歌不改之追求,只在意境之美,韵律之和也。
西湖之守者,何耶?一曰自然之本,二曰人文之气!千百年来,西湖之水流淌不已,堤岸风光变化不已,然在百变之间,山青如旧,水清如旧,鱼跃如旧,鸟鸣如旧,花开如旧!何哉?守自然之本,留子孙之璧也。东晋以降,西湖人文日盛,名家络绎,建设日新。亭台楼阁、塔寺碑林、书斋道观乃固态之史;诗联书画、人物故事、胜迹留题是活化之诗。西湖之美善,先贤之遗泽、惠州之文脉尽在其中矣。文脉长留,文气日聚,此西湖之魅力,亦变化之根本也。
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以全会之力,得贤达之助,广揽群英,耙梳史籍,潜心创作,分类而成《惠州西湖楹联集》《惠州西湖诗歌集》《惠州西湖词曲集》《惠州西湖辞赋集》。培传统诗歌之土,补西湖艺苑之白。所为者何耶?以创作守护传统,以坚守促进发展也。
《惠州西湖词曲集》,学会倾力而为,朱兄俊龙等倾心而辑。本词曲集之成书,补词之少,曲之无。合诗联辞赋之集,西湖五体之颂备焉。编者以《中原音韵》为范,结合西湖之实,严审细察,择优而辑,录古人之佳作,摄西湖之美景,成诗影之美幻也。藉国内之英,讲创作之法,本土者于学习中创作,在创作中提高,以薄弱之师而出优秀之曲,借他山之石而玉成于我,实乃惠州之幸也。学会借电子之器,以传统词曲之美,赞沉淀千年之湖,守文化之根,壮西湖之声,于改变中坚守,在坚守中蜕变,堪为变守之范也,可为来者之鉴乎?
诗歌之美,西湖之秀,变守之道,吾之悟也非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