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新装置一角。

胡先念。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长为化工大国,但还不是化工强国,尤其是高端化学溶剂领域,还有很多技术和产品被‘卡脖子’。”站在全球首套单套产能规模最大的顺酐装置面前,惠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宇新股份董事长胡先念表示,要带领宇新股份争当“卡脖子”的突破者,建设全球一流的能源新材料科技型企业,助推化工强国建设。
这位石化人,凭着钻研精神和不甘落后的信念,用了5年时间从基层工人成长为科技人才;第一次创业,用4年时间带出一个营收规模超过10亿元的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第二次创业,用了12年时间带出一家上市公司,其在碳四产业链上延链补链强链,持续突破“卡脖子”问题,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01、成长
工作5年成为科技人才
1971年,湖南岳阳,长岭炼油厂(现长岭炼化)建成投产,为这个湘北山区植入了石化产业,也给家住附近的小胡先念心里埋下了成为石化人的种子。
“在当地人心里,学炼制、进长岭炼油厂在当地是很光荣的。”考大学时,班主任向他推荐了大庆石油学院(现东北石油大学)的王牌专业——石油炼制系,在考大学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20世纪80年代,胡先念不负众望,如愿考上。
1988年,胡先念毕业,进入中国第三大油田——中石油辽河油田石化总厂加氢裂化车间,正式入行。彼时,中国石化工业还处在以上游炼化为主的艰苦奋斗时期。在这里,湖南仔“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特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边,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从一名普通基层工人一路干到了班长、技术员;另一边,他延续了大学时从业界权威杂志获取知识和前沿信息的习惯,将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1992年,他被中石化长岭炼油厂当作科技人才引进,同年,开始发表论文。此时距离他开始工作仅仅5年。
在中石化长岭炼油厂的13年间,在职业上,他迎来了高升期,从加氢制氢车间班长一路升至生产车间主任、环保溶剂部主任;在科研上,他参加了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焦化蜡油加氢作催化原料组合工艺的研究,迎来了出科研成果的高峰期——先后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湖南省青年科技奖,多次获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02、破局
研发并量产环保溶剂乙酸仲丁酯
在中石化长岭炼油厂时期,胡先念接触到了化学溶剂,他发现,在那个年代我国很多特色化学溶剂受限于技术、设备,基本被国外垄断,价格高昂。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这些特色化学溶剂的需求逐年攀升,我国长期“受制于人”。
以乙酸正丁酯为例,这是一种香料,用于复配香蕉、梨等香精,也是一种优良的有机溶剂,在人造革、织物、塑料、石油加工、制药等过程中广泛使用。但它的生产要用价格高的正丁醇与乙酸酯化反应制备,而我国正丁醇整体发展较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长期依赖进口。
为了打破这一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为综合利用炼油厂生产中产生的气体闯出新路,2003年,胡先念领衔研发乙酸酯合成技术,它可用于开发新型环保溶剂产品,例如生产可替代乙酸正丁酯的环保溶剂乙酸仲丁酯。
然而新技术还没来得及落地生产,2005年,胡先念的人生就迎来了高考后的又一个拐点。这一年中石化改制分流,长岭炼油厂把乙酸酯合成技术交给胡先念,希望他带着这个技术把分流出来的人员养活。
胡先念奉命创业,同年被委任为中创化工的总经理,带领着12名被中石化分流出来的人员组成创始团队。“这个挑战很大,因为我原来的职位比团队中有些人要低,相当于原来还是同事或下级的,忽然当了你的上级,很考验管理能力、管理水平。”
另一边,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转化量产,每一关走错一步都会失败。“这个项目仅固定资产就投入了7500万元,我跟大家说,成败在此一役。”这个湖南仔再次发挥“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特质,冲锋在前,带领团队破釜沉舟投入攻关。最拼的时候,胡先念七天七夜不睡觉,整个人熬得脱了一层皮,短短一年一头黑发全部白了。
顶着管理压力、科研压力,胡先念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不需要使用正丁醇生产的乙酸仲丁酯,从产品到工艺流程都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一出,曾经高不可攀的正丁醇价格应声下跌,一举打破依赖国外的格局。
在乙酸仲丁酯的营收贡献下,2009年中创化工营收规模已超过10亿元,净利润将近1亿元,成为湖南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03、深拓
从一个产品到一条产业链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第二年,胡先念又一次来到人生拐点——出于任职回避规定,他需要离开中创化工。
此时,中国石化行业纷纷向中下游延伸,走自主创新之路,越来越多高技术壁垒、高资金壁垒的领域被攻破。作为石化人,胡先念也被这股干事创业浪潮吸引,他回绝了体制内递来的橄榄枝,再次创业。
依据多年的行业观察,胡先念选择在LPG深加工领域开拓。LPG是液化石油气,是伴随着油气田开采、炼油厂和乙烯工厂生产而产生的一种石油副产品,也是一种基础化工原料。
2009年,宇新股份在湖南成立,在考察中,胡先念发现惠州位处珠三角,有高水平规划建设的大亚湾石化区。“交通便利、原料充足、产业配套完善、80%的产品可就近销往华南市场,在这里,我们是唯一的LPG深加工企业,整体生产成本低,创业环境好,商机也更好。”基于此,2010年,胡先念在大亚湾石化区建设生产基地,2011年,宇新股份惠州生产基地第一套装置正式投产,当年就实现盈利,再次验证了他的眼光独到。
“我们老板是做技术出身的,对创新非常重视,知道从0到1的艰难,对研发投入大,也很能沉得住气。”宇新股份副总经理湛明博士是胡先念引进的创新人才,在胡先念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先后开发出乙酸乙酯生产新方法、丙烯法生产异丙醇新工艺等技术或装置,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从一个装置、一个产品起步,宇新股份持续优化工艺,不断拓展产能和品种,近年来,研发投入比重长期超过营收的4%。如今,研发团队多达161人,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累计取得专利48项。
持续的创新推动着宇新股份成为碳四深加工产业链上的明星企业。
2020年6月2日,宇新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胡先念决定带领公司向附加值和技术壁垒更高的新材料领域转型。2021年,顺酐装置投产,宇新股份成为具备碳四全组分加工生产能力的企业。今年上半年,10万吨/年丁酮联产13万吨/年乙酸乙酯项目建成,延伸了乙酸仲丁酯产品线;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投资建设的轻烃综合利用一期先行项目6万吨/年PBAT装置建成投产,不仅延伸了顺酐产品线,还迈出了可降解塑料领域的第一步;在建的12万吨/年1,4-丁二醇装置和轻烃综合利用其他项目则可生产DMS、PTMEG、PBS等新材料产品。
从碳四深加工产业链上持续向下游延伸,宇新股份在新材料产业的版图日益扩大,成为我国化工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我们无惧与各国企业站在同一舞台展开竞争,我们要争当龙头企业,要争当‘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者。”胡先念表示,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先进、环保的化工新材料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宇新股份未来将着力于产品改性及可降解塑料新产品的研发,助力可降解塑料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力争建成全球一流的能源新材料科技型企业。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通讯员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