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加持,市场升温!

​惠州百盘参展金秋购房节

2023年09月29日惠州日报特刊
字号:T|T
    “13条楼市新规”将改善市场预期。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13条楼市新规”将改善市场预期。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感觉最近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总会聊到房子。”想换个大房的廖女士最近开始穿梭在惠州各个楼盘的营销中心,希望能淘到心水的房子。近期新政频频出台,不少市民认为“政策底已经出现了”,加上房企推盘力度加大,像廖女士一样此前持观望态度的市民开始积极看房。业内人士表示,政策持续宽松加持下,房企加大优惠力度,国庆市场有望进一步企稳回暖。

●传导效应

广深莞回暖带动惠州楼市升温

“金九银十”是楼市传统旺季,叠加重磅政策,有助于市场企稳回暖。8月底以来,多个城市出台有助市场回暖的重磅政策。9月1日,北上广深陆续执行首套房“认房不认贷”,新政第一周,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即出现明显反弹。乘着政策东风,不少房企加大推盘力度,斩获新政后“第一桶金”。9月16日,深圳福田金地环湾城开盘,推出401套房,销售286套,去化率约71%,收金46.9亿元。同一天入市的绿景白石洲,推出826套房,销售527套,去化率约64%,销售额约61亿元。广州楼市进入9月也有不俗表现。9月23日~24日,广州楼市限购松绑后首个周末,番禺、黄埔等区域看楼人数激增,不少销售人员加班加点到半夜,甚至有个别楼盘凌晨还有客户在刷卡认购。

政策利好下,东莞楼市也有了强势反弹的迹象。据中原地产研究院对东莞在售100多个楼盘项目监测,近期东莞楼市来访认购量环比均上涨约20%,市场活跃度明显上升。截至9月21日,东莞9月一手住宅网签1373套,而8月同期仅有664套,9月的东莞一手住宅成交量,预计将是8月的2倍。

楼市的回暖迅速传导到土地市场。9月,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上涌果园北侧的一宗全新出让“巨无霸”地块,当天参与摇号的包括中海地产、广州地铁、珠实、华发、保利、招商、中铁建等十余家房企,经过多轮激烈竞争,被中海地产以总价128亿元拿下。

一线城市土地竞拍、成交回暖等现象,都是市场在进一步回升的信号,自年初第一波回暖后,沉寂了近半年的市场再次出现复苏苗头。而广深莞等一线城市的热度也将向惠州传导,察觉到信号的市民已经蓄势待发。业内认为,这一次复苏的背后,是政策的加持、房企的让利,观望情绪的觉醒以及改善需求的抬头。

●惠州一楼盘售价3万/㎡

改善性需求出现节前成交小高潮

一直以来,改善性需求都是楼市的主要购买力之一。他们不是绝对刚需,在买入时可以有选择时机的从容。改善需求选择入市,一般意味着他们已经判断出“政策底”“市场底”。

当前市场行情下,惠州依然有高质量交付、稀缺品质的项目吸引着这些改善需求,尽管这样的项目价格也很是坚挺。

9月12日,位于金山湖岛内的湖心岛1号二期备案价出炉,最高3万元/平方米,最贵的一套总价865万元,再次打破惠州住宅单价天花板。9月16日,该项目二期双湖楼王开盘,成交均价28000元/㎡,当天成交了48套。有业内人士表示,金山湖标杆项目的房价突破3字头,依然劲销,充分说明市场的回暖早有苗头,稀缺的地段与资源,高品质的项目,有交付力的房企仍然得到市场的认可。

在稳市、促市方面,惠州市政府、各房企接棒发力。政策面持续宽松。8月31日,惠州官宣实施“认房不认贷”,9月22日,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惠13条”出台,从金融信贷、公积金、预售资金监管、人才安居、团购优惠等13个方面给出具体促进措施,该政策一经发布,即得到市场的热烈反响,刚刚过去的周末,各楼盘看楼的人群明显增多。“金九银十”成色十足。

为进一步巩固市场回暖趋势,全面提振市场信心,9月23日~10月31日期间,在市住建局、各县区住建(房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市房协偕同各县区房协,七县区联动,126家房企参与,共同举办“惠安家”金秋购房节活动。通过线上展销、惠民限时团购、送房进园区、房产夜市等形式,推出重磅优惠专属折扣,促进市场有效成交,推动行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业内认为,随着楼市信心的恢复,惠深一体化进程加快,惠州凭借地理优势、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飞速发展的城市前景,楼市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高质量如期交付

惠州地产行业优等生成行成市

有“高质量交付力”的房企才是行业优等生。在惠州,高质量交付不仅仅是“豪宅”的代名词,不少“刚需盘”,都在努力践行按时保质“高质量交付”的承诺。高质量交付展现的不仅是房企的硬实力,更是房企的责任心。

2023年,惠州房地产行业积极引导房企践行社会责任,克服困难,做到提前交付项目,并实现“交房即发证”。3月11日,位于鹅岭南路的翔顺花园举办1幢交付仪式,该项目不仅提前交付,还为符合条件的客户直接办理了房产证,实现交房即发证。

8月26日上午,位于博罗县罗阳街道的隆生榕溪花园同样举行了热闹的交付仪式。该项目在合同约定日期内一次性完整交付,社区1300余户住宅以及项目配建的幼儿园,均如期履约。据悉,隆生鹿江花园也将在11月30日如期实现一区全面交付。在当前“保交楼”的大环境下,开发商主动兑现承诺、按时交楼且做到高质量交付,这无疑给业主吃下了“定心丸”,在这些高质量交付的企业的带动下,惠州地产行业保持了初心,提振了信心,也安定了民心。

●自律+他律

构建百姓安心购房“护城河”

行业风清气正,离不开“自律委”构建的这道百姓安心购房“护城河”。“近年来,市房协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在提升企业自律意识、践行诚信经营及管理等方面务实深耕,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提振市场信心,‘自律+他律’等方面初显成效。”惠州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黄新华表示,在市住建局的指导下,2021年协会推出《惠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并开发运营“惠州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与之配套,目前已将全市已有1137家开发企业纳入信用系统管理。根据信用管理系统数据,两年来,共向23家企业颁发“年度惠州房地产信用企业”奖牌,树立行业标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自律发展。近期,在惠州刚刚出台的“惠13条”政策中,相关部门也落实了对不同信用等级开发企业实施的差异化管理,对受市房协表彰的年度信用房企,在预售资金监管层面给予优惠政策,真正落实信用管理系统“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

此外,在行业低潮时期,惠州市各房企仍积极响应由市房协发出的“三天无理由退定”倡议。截至当前,全市共有238个项目响应“三天无理由退定”倡议,279位业主通过倡议活动申请退定并成功进入退定流程,有效保护购房者权益,提升购房体验,减少无谓纠纷,引导理性购房消费。同时,协会还协助各级主管部门推动“交房即发证”的便民举措,对提振消费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黄新华介绍,接下来,市房协将进一步发挥信用管理平台监管作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不忘初心,诚信经营,以高质量的信用体系推动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王韶

广东人口红利坚挺 房地产前景依然可期

日前,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会长王韶在“2022年度广东省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作《相信光、追逐光、成为光——广东省住房事业发展前瞻》的主题分享,重点通过人口因素和居民住房水平现状的比较分析,认为广东人口红利坚挺,房地产市场前景依然广阔,但需要更好地统筹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广东人口因素优势明显 住房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王韶认为,房地产市场短期看政策,长期看人口。中国房地产调控历史表明,调控政策对市场短期走势有着较大影响,但影响作用正呈现边际减弱趋势,主要因为人口因素才是市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他通过比较近3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提出广东城市人口因素依然明显,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更为显著。

“近两次人口普查显示,广东常住2020年总常住人口数12601.25万人,相对五普增加4078.75万人,人口规模和增量均为全国各地区最多,增量比排名其后的浙江、江苏合计增量还多1044万人,意味着人口吸引力持续强劲,住房市场总体具备需求支撑。”王韶表示,广东人口增量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中山和珠海等珠三角7个城市,合计增量达3348.78万人,占全省总增量82.1%,人口吸附能力更强。

基于我国户籍制度特点和住房政策,王韶认为流动人口短期的租房需求相对购房需求更高,但中长期而言其购房需求与时递增。“广东流动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截至2020年,全省流动人口6063.51万人,远多于其他地区,相当于排名第二的浙江、第三的江苏的总和;其中,跨省流动人口2962.21万人,超过排位第二的浙江、第三的上海的总和。广东对全国人口的吸引力仍然较高,意味着住房市场的租赁需求和购买需求仍将相对旺盛。”他分析表示,除了人口规模和户籍结构对住房市场有着重要影响之外,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也值得重点关注。鉴于我国房地产开发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他重点比较分析了广东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家庭结构情况。

王韶解释,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越高,对住房需求也就越大。2020年,广东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77.4%,仅低于西藏;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为6.4%,仅高于西藏,是与西藏唯二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意味着广东城市经济活力较高,基本面良好,有利于住房市场的持续平稳发展。他进而介绍,一般将人口抚养比低于50%的阶段称之为人口红利期。2020年广东城市人口抚养比为29.1%,比全国水平低7.9个百分点,为全国各地区次低,意味着广东城市的人口红利依然明显。其中东莞、深圳、广州、中山、珠海和佛山等6市人口红利更为显著。

关于家庭规模,王韶提及,与全国总体趋势一致,广东的家庭规模不断缩小,2020年平均家庭户人口规模2.63人/户,比2010年减少0.48人/户。其中,城市一人户家庭占比达37.5%,为各类规模家庭比重最高;二人户家庭占25.6%。城市家庭一代户占比达60%,成为最主要家庭模式;二代户和三代户分别约占30%和10%,均有不同幅度下降。他认为,一人户和一代户明显增加,家庭代际关系日趋简单,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意味着对住房套数需求量也相应持续增加。

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偏低 改善性需求日益增多

在比较分析了广东人口结构之后,王韶重点围绕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现状进行多维度分析。他认为,当前广东城镇居民居住水平基本处于全国各地区最低,与广东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匹配,意味着改善性住房需求日益增多。

“2020年广东城市、镇家庭人均面积分别为29.6平方米和36.7平方米;城镇合计人均30.9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少7.7平方米,为全国各地区最低。”他表示,2020年,广东城市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小于20平方米的家庭户占36.6%,小于30平方米的户数占比则高达59.7%,占比均为全国各地区最高,意味着广东相对其他地区存在更大的住房改善需求。

为进一步反映居民家庭对房间数量需求的满足情况,王韶将家庭住房间数小于代际数量的家庭视为缺房户。他介绍,2020年广东城镇家庭户缺房比例为6.4%,比全国水平高1.0个百分点,处于全国各地区中高水平。但全省城镇家庭户缺房指数达108.2,为全国各地区最高,意味着住房改善需求更为旺盛和迫切,尤其是粤东地区4个城市缺房指数超过110,包揽各市前四位。王韶认为,中国人自古就崇尚安居才能乐业,拥有一套自有住房是多数国人共有的情结。2020年,广东城镇家庭户居住在购买商品房的户数占城镇总家庭户26.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位列全国倒数第三,仅高于西藏和海南,意味着商品房后续增量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较大。

王韶认为,与近20年相比,过去住房的建筑风格、房屋质量、园林绿化、户型功能及配套设施等水平参差不齐,居住体验感、舒适度相对不高。居住在20年以上楼龄住房的家庭,普遍有着强烈的换房诉求,正逐渐成为刚性购房市场主体。

“截至2020年,广东城镇家庭户居住的住房楼龄在20年以上的户数占35.3%,住房楼龄在30年以上的户数占10.2%,意味着广东城市更新改造需求较大。”王韶分析,随着住房消费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转变,住房最低标准已由配有厨房、卫生间、自来水进一步向配有电梯、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覆盖度等升级。虽然2020年广东总体家庭住楼房占比已达88.5%,比2000年大幅提高34.4个百分点,但城市家庭户住房有电梯的占比为33.3%,低于全国水平3.4个百分点,仍有相当部分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电梯房仍待加大供应。

王韶最后总结称,广东房地产市场前景依然广阔。但无论是全国还是广东,住房问题已由总量短缺转向结构性不平衡和住房资源分配不均,住房建设重点应转向提高住房质量和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生活内容,引领高品质新生活模式;转变发展模式,构建美好城市生态圈;完善住房体系,落实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提升发展质量,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布局老龄社会,重视适老住房供应改造……建立满足居民住房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住房体系。

惠州日报记者邬玉婷 通讯员任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