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风光重领略

——惠潮古驿道随笔

2023年10月04日惠州日报合江楼
字号:T|T
    1932年惠州城至平山墟的惠平公路,是在惠潮古驿道的基础上建设而成。

1932年惠州城至平山墟的惠平公路,是在惠潮古驿道的基础上建设而成。

    1884年归善县至海丰县沿道略图(局部)。本组图片 严艺超翻拍

1884年归善县至海丰县沿道略图(局部)。本组图片 严艺超翻拍

摘要

驿道被现代交通体系取代后,被遗忘在郊野深山河谷,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是我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古驿道贯穿连接了生活,贯穿连接了历史,贯穿连接了城镇乡村和千家万户,促进了沿途城乡的进步和发展。千百年来,留下了珍贵的遗存和遗迹,也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惠潮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大有可为,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广东驿道已有2200多年历史

惠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自古是粤东水陆交通枢纽城市。粤东有两条主要古驿道:惠潮道上路、惠潮道下路,其路径均从广州经惠州到潮州。除惠潮道上下路外,惠州辖区内,还有多条水陆古道支线,编织成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惠潮古驿道发展历程,与当时的国家政策、政治经济、军事海防和社会民生等息息相关,是一段粤东历史的缩影。

广东驿道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于明清时期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代驿道又称官路,由官府出资修筑并负责维护管理,官民共用。古代驿道包括陆路和水路,沿途按一定距离设置驿站(或驿馆、驿庵、驿亭、驿铺),陆路称陆驿或称马驿,水路称水驿。驿站也是官设机构,专为公事往来人员提供交通服务,诸如朝廷的征令赐予、官吏的升迁流贬、外使的迎来送往等均可使用。陆驿、水驿分别由车马、舟船调配,一般根据官爵高低配备数量不等的交通工具。

盛唐期间,朝廷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州以及与粤东、江西、福建之间的联系,在岭南开通了两条主要驿道:一条是闻名遐迩的梅关驿道。唐开元四年唐玄宗下诏宰相张九龄负责在赣粤交界处重修梅岭古道,扩建后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新道(参见《广东通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是南北往来官车、公文传递、部队调动、军需转运、行商移民以及海外贡使进京的重要驿道;另一条就是本文提及的惠潮道上路。惠潮道上路主要依靠东江水道,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向西流经龙川、惠州、石龙入珠江,属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在广东境内近450公里,其中惠州段近200公里。惠潮道上路路径:从广州出发,自珠江口转入东江水路,经过惠州溯流而上至龙川,然后水陆转接,走陆路越岐岭经兴宁,再转梅江水路至梅州,在大埔三河镇南下入韩江水路抵达潮州,向东可入福建,或在龙川转陆路经梅州入福建龙岩、南平至福州。由广州经惠州到潮州,道路迂回曲折,艰险难行,水陆兼程,全程800公里,现在数小时车程便可到达,而在当时则是“来往动皆经月”(参见《广东通史》)。

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发展演变

惠潮道上路除东江、梅江、韩江外,其他路段均处于岭东山区,路径逼仄崎岖,沿途瘴疠袭人,“行者惮焉”,唐宋时期却是粤东潮梅各州县沟通广州的主要官路。唐朝宰相常衮、百代文宗韩愈被贬潮州,北宋陈尧佐由潮州到惠州赴任,还有诸多历史人物,如苏辙左迁、李纲返闽、杨万里公干都在这条驿道上留下足迹,沿途播下文化的种子。杨万里在通衢驿站见到梅花,写下《发通衢驿见梅有感》:“忙中掠眼雪枝斜,落片纷纷点玉沙。虚过一冬妨底事,不曾款曲是梅花。”龙川至兴宁方向有一山头称丞相岭,只因常衮曾路过此地之故。有诗云:“有唐常衮刺潮阳,南出龙川驿路长。自此呼为丞相岭,茂林修竹有辉光。”韩愈当年经过岐岭,后人称蓝关,此地建有韩文公祠,祠内有副对联:“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曾三仕;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概括了韩愈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对当地教化产生积极的影响,民间对读书入仕颇为重视。父母不管如何挨饿受累也要拼命供孩子读书,寒门出学子,“一条竹担干挑出一个今科状元”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近代粤港秘密大营救中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上百位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脱险后,在惠州乘船到龙川老隆,走的也是这条东江水路(参见茅盾著《脱险杂记》)。唐代之前虽然没有惠潮道上路的称谓,但早在秦代,这里就辟有古道。龙川立县后赵佗首任县令,迅速安营扎寨,筑立城廓,派兵把守,控扼闽越,而军队调动行进便是依靠这条后称惠潮道上路的古道。惠潮道上路水陆相接,有着陆、江联运的地理特征,同时亦有着军事、民系、经贸、宗教、宦游等多种文化的文化特征。古驿道多元丰富的历史本源确实值得深入挖掘利用。

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南移,绍兴年间,为使广州与粤东、福建、浙江的联系更为方便,时任广东转运判官林安宅主持对惠潮道下路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宋绍熙年间,广东转运使黄朴又在沿途夹道种树,兴建了多座驿庵(也称庵驿,即庵驿合一,此庵名为佛教寺庵,实际上是兼具驿站功能的一种交通建置)。“潮惠之间,庵驿相望”“食宿马料,一应俱备”“道旁列肆为酒食,以待行人,来者如归”“过郡车马至此,即礼敬相待”(参见《广东通史》)。自此之后,道路平坦,往来顺畅,服务设施周全齐备的惠潮道下路成为东南沿海的通途。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经惠潮道下路由闽入粤,赋诗多首吟咏途中风光,其中《潮惠道中》云:“春深绝不见妍华,极目黄茅际白沙。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惠潮道下路路径:从广州珠江入东江到惠州后,在惠州城外欣乐水马驿转陆路,经惠东、海丰、惠来、潮阳抵达潮州,再向东入福建漳州、福州和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临安(今杭州)。惠潮道下路逐渐成为粤东主要驿道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惠潮道下路的历史状况,何志成先生在《岭东千年古驿道惠潮下路》一文中已作详细描写,不再赘述。

惠潮道上路的官路作用于南宋时期开始减弱,逐渐被惠潮道下路所取代,但东江仍然是粤东水运大动脉。惠州是粤东水陆交通枢纽,广东东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的大批物产,通过东江经惠州源源不断输入珠三角地区。广州、惠州等地的海味干货、日用商品、海盐等亦通过东江运至龙川中转各墟镇山村,对粤赣闽三省交界地区的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茶随东客到,药附广船归”“利倾小海鱼盐集,味入他村酒茗甘。百里源流千里势,惠州城下有江南”(参见宋唐庚《唐眉山诗集》)。足见宋代惠州已是粤东商品集散地和东江航运中心。龙川老隆作为东江上游水陆中转地,水运行业兴旺,入明后更为昌盛,商贾云集,熙来攘往,“懋迁络绎,货物充盈”(参见明嘉靖《龙川县志》)。当地诗人云:“上登贝岭下珠江,河阔勾留大小船”“路通闽广客船多,新客才来旧客过”。亦可见当时东江上游水运业的发达。

惠州辖区内,除惠潮道上下路两条主驿道外,还有多条水陆古道支线,诸如西枝江、新丰江、浰江等水路和广惠白沙堆古道、阿姨岭古道、青云古道、长坑古道等陆路,形成了古代惠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有力地促进了沿途、沿岸城镇墟市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正如岭东文史研究所编著的《惠州简史》中的描述:东江上游的古竹、蓝口、义合,东江中下游的观音阁、派尾、横沥、永平、苏村、石湾,西枝江畔的平山,淡水河畔的淡水、永湖,以及龙门西林河畔的龙城市和公庄河畔的平陵墟等,莫不如此。而位于东江、西枝江两江交汇的惠州水东街,更是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水上运输的加持下,实现了百年的商贸繁荣。

深耕活化缀连多处遗产古驿道

惠州城是东江河畔一座千年古城,东江流域首府,享有“岭东雄郡”之誉。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谦虚务实、不事张扬的群体性格和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开拓创新的惠州精神。惠州于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辖地范围有西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高榜山国家森林公园、罗浮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象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以及众多的人文景观,如东新桥古码头遗址、包公巷古码头遗址、西枝江淡水古码头遗址、泊头古码头遗址、羊蹄古道遗迹、白沙堆古道遗迹等古驿道遗迹(遗存)。还有北门直街历史文化街区、金带街历史文化街区、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铁炉湖历史文化街区、罗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平海古城、湖镇围村、平政村、范和村等历史文化城镇村庄以及泗洲塔、永福寺、嘉祐寺、元妙观、准提阁、梌山井、野吏亭、合江楼、六如亭、东坡祠、东坡井、丰湖书院、罗浮洞天药市、罗浮摩崖石刻、冲虚观、东平窑遗址、银岗古窑场遗址、梅花墩窑址等主要文物古迹,不可胜数,故事多多。试举一例,广惠古道是广州省城至惠州府城的一条官道,从博罗沿东江边至小金口的白沙堆,然后过江,经梅湖入下角,走大中堂,最后进惠州城。据《惠州战役日记》记载,当年部分东征军就是由此道进入惠州战场,1923年孙中山先生先后6次经由此道来往广惠之间,指挥讨伐陈炯明军。惠州还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罗浮山百草油、惠东渔歌、火岗莫家拳等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有27项省级非遗项目,如惠阳皆歌、葛洪传说、苏东坡传说、东江酿豆腐、东江盐焗鸡、惠州糯米酒酿造技艺、罗浮山风湿膏药制作技艺和惠东盖子狮等,还有74项市级非遗项目,不胜枚举。这些均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休闲游憩价值。

古驿道被现代交通体系取代后,被遗忘在郊野深山河谷,保存状况不容乐观。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古驿道,让其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给当地带来无限商机。有学者指出,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工作是绿道建设的延续,文化交汇、文化碰撞和文化传播在古驿道上体现得最强烈、最完整,最具研究价值,窃深以为然。如何把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与提高当地生活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古村落保护开发等结合起来?如何把古驿道、古道、公路、绿道、步道等古今交通网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串联起来,缀连成崭新的旅游网络,宛如谱写优美动听的乐曲一样,把古驿道前世今生的华彩呈现出来?开展古驿道沿途古城镇古村庄游览、民俗风情体验、革命遗址瞻仰、宗教古迹探访、艺术家采风、徒步骑行、田间垂钓、林果采摘和生态观光等活动,想必广受欢迎。为增强旅游资源的可达性、可进入性和可观赏性,优化旅游规划、编制图文并茂的导游指引和建立完整的标识系统应很有必要。

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毗邻香港、深圳、广州、东莞等地,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迅猛发展的城市,其战略地位和地理位置为其多元化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是广东省发展前景最好的城市之一。时今湾区人口密度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休闲活动的追求、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而惠州的自然胜景、地方美食与人文历史感等,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可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化感受。今年初,南粤东江在水利部举办的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中,入选第二届“最美家乡河”,这一荣誉又为惠州旅游环境锦上添花。惠州旅游资源如此得天独厚,期待其至臻完善。

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是我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构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近年来,我省在这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惠州亦然。古驿道贯穿连接了生活,贯穿连接了历史,贯穿连接了城镇乡村和千家万户,千百年来留下珍贵的遗存、遗迹,也留下感人肺腑的故事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惠潮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大有可为,旅游市场前景广阔且充满希望。未来可期,惠州必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于2023年初秋

(琶洲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