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世瑾。
位于大亚湾的光弘科技拥有近2万名员工,居住在厂区的员工洗浴需要用到大量热水,加热水靠的不是电力,而是工厂空压机的余热。这是该公司工程部部长唐世瑾于2011年引进的一项技术。
今年是唐世瑾入职光弘科技的第二十个年头,他从生产经营的全流程着手,对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对每一份资源都精打细算,力求最大程度拓展为企业减负、为经营增效的空间。他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大胆创新的精神理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的风采。
改造空调冷却塔一次性解决两个问题
当年,唐世瑾留意到,工厂的空压机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压缩热,这些热量需要通过风冷或水冷白白散掉,是一种能量的浪费。于是,他率先引进余热回收机,接入水箱,现在员工生活区一天24小时都能用上热水。唐世瑾的这项举措让光弘科技成为当时大亚湾首批使用该项技术的企业,每年可节约180吨标煤,节省117.6万元电费。
这样的巧思还不仅这一项。去年,唐世瑾带领团队改造设计空调冷却塔及厕所给水系统,一次性解决了两个问题。他们将空调部分冷却水用于冲厕,温水冲得更干净,同时冷却塔不断地补充新的相对低温水源,可以辅助降低冷却水的水温,提高了冷却水的水质,降低了空调能耗,一举两得。使用空调冷却塔改造技术后,企业每年可节约用电超33万千瓦时,节省近27万元电力成本。
常带领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力求精益生产
诸如此类的改造技术成果还有很多,本该驱使唐世瑾往技术节能这个方向一路驰骋。然而去年光弘科技三期的建设却让“技术控”唐世瑾悄然转变了思维理念,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必须双管齐下。
“比起大刀阔斧的技术节能,细水长流的管理节能才能更大程度地减少浪费。”唐世瑾说。他的想法正是光弘科技打造“精益生产”的概念原型,而精益生产的许多创新想法是在“月光工作室”孕育出来的,这是光弘科技为了鼓励员工大胆创新而特设的讨论空间。
唐世瑾和团队利用下班时间进行集中头脑风暴,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反复推敲试制流程,设计制作各类型的工作台及治具,力求工艺制作流程时间最小化,岗位员工劳动强度最小化,生产效率及质量最大化。
唐世瑾解释道,例如一个工人在生产线上怎样取料放料,减少他的走动,省去搬运动作,还能节省物料放置占用空间等,“这些都是经过我们的设计和反复‘排练’的。”
“从能耗数据报表‘飘红’到全线达标再到行业领头羊,我知道在节能降耗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还有很多可深挖的空间,任重而道远。”唐世瑾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曾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