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打湿的惠州西湖

——林金旋《烟雨西湖》观展散记

2023年10月28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黄桃

有日看远山。远处重峦叠嶂,由淡及浓层铺而来,雨雾空濛中忽然发现,我们传统的水墨画原来并非写意,而是白描,是写实。

也从中体验到,一种不需要浓墨重彩的美。

当我遇上林金旋的烟雨西湖系列,我的此番感受有了呼应。

(一)

烟雨西湖系列,给我带来了沉静、洗练、素简的体验。楼阁、拱桥、树木、飞鸟在画中静处,留白处似空濛雨雾,氛围淡雅,独有一片清净。用笔轻快,以水化墨,深入浅出。非浓墨重彩,非宏大叙事,意境却是辽远,疏离淡泊,古朴中有清远意趣。

几缕墨色,已有气象万千。

把目光投向画面,细看画中每一件事物,看疏离而克制的用笔,看屋檐的勾勒,感受湖边树木氤氲着湖边的水汽。此时,走入画中,湿润清凉扑面而来。也是到了此刻,完成了与画的首次连接。

(二)

我愿意把林金旋的画归为文人画。专业出身磨出基础功底,而后,从文从诗的出彩,使得他文人的气息延伸到他的画中。他的画里面,就有诗一样的气质:洗练,从简,克制地表达,大量的留白,留下空间让观者去参与。

艺术创作的过程,我理解为是繁中求简的过程。一座西湖,可表达的东西太多,如何将西湖简化地表达,如何画出一个人的西湖,这才最具考验。

林金旋说,对于西湖主题的创作思考,几乎从22年前来到惠州就开始了。只是丹青难抒故土也好,近乡情怯也罢,迟迟未下手。

2021年10月,频繁地出走写生、学习之后,林金旋回到惠州。十月的西湖,下了好久的雨。他连续斩获了国内多个大奖,此时进入西湖,林金旋的创作状态非常饱满。以一天几幅画的速度,创作出这一系列。而这种饱满酣畅的创作状态,集天时地利人和,林金旋说往后再画也不可复制。

(三)

我认为创作分两个阶段。一是亲临现场捕捉气韵的阶段。这个过程,是人的感官放大,去感受天地万物的过程。一年四季,黑夜白昼,尤其是雨天,无数次进入西湖体验,林金旋积攒了足够多的西湖画面与气息。二是作画于宣纸吐露的阶段。这个过程,是将个人自觉放低、缩小的过程。于大自然中吸纳,从胸腔中吐露,于此中,见天地,见万物众生,最终面见自己。

作画,深层次表达作者的心理状态和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我理解的文人画,更注重“意”的营造。通过笔墨语言营造出一种气象、一种意境,间或地表达出作者的精神境界。

烟雨西湖系列中,墨色浅淡,用笔简括,似有一种漫不经心。求形还是达意?画面传递的信息并不急于表达什么,但你能从浅淡变化的墨色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简淡画格的境界追求。

在烟雨西湖系列的感官体验中,最后在我心里留下的感受是“不为”二字。我认为这是一个成熟的画家,自觉或不自觉体现出来的精神高度,在诸多意象中做减法,行笔从容,表达自己面对西湖山水时的那一份真实感受,追求表达一个拥有画家个性生命之西湖。

(四)

林金旋的诗性或者说文人性还体现在烟雨西湖系列作品的命名中。这批作品名称全出自历代文人关于西湖的诗词中。以诗名画,这对一个画家的文学修为要求很高。

我认为的功用,一是画家借诗词与历史对话,与诗文对话,作者通过自己的领会,完成西湖与诗文的连接;其二,画家是把文化历史感注入绘画之中,在笔墨中体现视觉感官上的西湖,更表达人文历史之西湖。

更妙的是,在林金旋的墨笔下,诗词与绘画两者达到了形神的统一。

且以两幅画作为例:

《钟声惊雨断》画面中央一条不规则的留白,如一道闪电在空中爆开,隔开了从天而降的瓢泼大雨,恰是准提寺的雷雷钟声,惊断雨势,无声似有声。在水墨画中表现声音,这种跨感官的体验居然毫不违和。

《望湖楼下水如天》表达更为克制,几乎整个画面一片水汽,只在下方角落勾出几笔楼阁。水墨交融流动在画面中,雨势之大至于望湖楼都隐约其中,表现出楼在下、水在天的曼妙。临于此画前,仿佛整个人泡在氤氲水汽中。

石涛有言:“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在2023年的10月,乐于见到林金旋这一个独具个性的烟雨西湖,感受一位画家与历代文人笔下西湖的时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