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城区小金口街道乌石村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惠州日报记者吴祖卫 摄
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靶向发力”原则,才能做好村级集体经济这块“大蛋糕”。近年来,我市各地立足实际,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集体经济,以村集体名义成立劳务服务公司或经济服务组织,组织培训本地闲散劳动力,提升劳动服务技能,承接村内、村外卫生保洁、垃圾清运、技术咨询、项目施工等工作,实现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双赢”。
“物业进乡村”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近两年,我们村进一步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成立村属物业公司,与7家服务行业小微企业签约,预计能直接带动30人就业,并为村集体增收约40万元。”惠城区小金口街道乌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骆路民说。
乌石村地处城乡结合区域,交通便利,经济活跃,拥有粮油批发市场、中粤通物流园、乌石商贸广场、乌石综合市场等多家优质企业,村里积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保障支持服务,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达750万元。
“‘物业进乡村’是近年来街道在推动乡村治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面的一种探索。”小金口街道办事处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张劲表示,接下来小金口街道将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新思路、新举措,让村级集体“钱袋子”越来越鼓。
通过管理服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做法,在我市并不鲜见。
大亚湾开发区西区街道老畲村与深圳坪山毗邻,全村户籍人口约2100人,但外来人口约17000人,经济活跃度高,基层治理难度不小。
“通过村党组织政策引领和统筹对接,结合各村民小组实际,支持鼓励村民小组、村民成立物业公司,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老畲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春晓说,2022年村级集体收入约127万元,虽然目前管理服务带来的集体收入占比不多,但“物业进乡村”对老畲村这样的城郊村而言,是一种有益探索,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党建+管理服务创收”助村级集体经济破茧成蝶
近年来,我市各地着力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多元创收增质效,探索“党建+管理服务创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仲恺高新区潼湖镇新光村成立现代都市智慧农业产业示范园联合党委,充分发挥区农村工作局党组、潼湖镇党委、新光村党总支、上片村民小组联合党支部、深圳市丰农控股有限公司党支部等单位联合共建的优势,推行“联合党委+专业运营企业+新型职业农民”运作模式,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据了解,该示范园项目现有基本农田资源1200余亩,主要有生产经营玉米等基本粮食作物种植区,规划建设作物种植区、科技创新示范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休闲采摘大棚区、农业观光旅游区、农产品加工区等,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2022年1月,龙门县成立龙田镇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镇建设项目联合党委,以党建为纽带,充分调动和凝聚政府、企业、属地等各方资源,通过联企带农,推动丝苗米种植、蔬菜种植、胡须鸡养殖产业在各村落地开花。目前,龙田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现代农业产业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用显著,预计2023年全镇15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可达“10万+”,其中9个村可达“20万+”。
博罗县公庄镇陂头神村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牵头成立陂头神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和陂头神农春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兴办制衣厂、木制品加工厂、惠民饭堂(湘村故事)等项目,有效促进村集体增收达80万元,带动周边400余人就业,村民年平均收入增加2万元,走出了强村富民新路子。
劳务服务提升集体经济增收内在动力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既要依靠外力,更要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2022年7月,龙门县永汉镇见田村、马星村试点先行,成立社办企业,与辖区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社办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社会化服务、环境卫生保洁、公益设施建设维护等各项服务,合作企业每年向社办企业支付服务费用,为村民带来就业岗位的同时,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据了解,两个试点村成为龙门县首批利用社办企业完成“10万+”任务的行政村。当前,社办企业发展模式已经在永汉镇推广开来,由村级制定经营路线、镇级研究把关,鼓励各村社办企业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避免经营范围同质化,推动各类服务行业百花齐放,从过去企业入村“一锤子买卖”转变成以优质服务实现持续共赢模式。2022年,永汉镇22个村全数完成村级集体经济“10万+”任务。
我市各地在发展“生产服务型”集体经济过程中,坚持“多条腿走路”,不断探索尝试,逐步推广和深化“服务创收”模式,充分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内生动力和创业活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为强村富民、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