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韵律笔 庄谐皆成诗

2023年11月13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手捧《咏史七律二千首》一书,陡然生出历史的厚重感来。这是我市陈国初先生潜心攻读的成果。作者遴选了2000位代表人物作为题咏对象。这些人物基本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学术、文化艺术的突出人物。为了便于历史人物的归纳,作者将诗章分成了“远古”“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夏辽金”“元朝”“明朝”“清朝”等10个部分来呈现,使读者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和检阅。本书附录部分还增加了两个内容,一是“广东市县风情咏”,二是诗人唱和的“次韵古诗”,为本书增添了新趣。

写人物,犹如给人画像,而画好一幅肖像是极其不易的。在我来看,用七律文字的诗意表达,比画笔下的成像要难。一是要通晓中国文字;二是要精通韵律和平仄;三是要熟悉中国历史以及在各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历史人物。陈国初用同一格律诗,描写了中国2000多位历史人物,并且表现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特征和在历史上的贡献与作用,历史人物的风貌与成就、得失与宠辱,尽显方寸之间,实为不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2000多首诗歌里,诗人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通过大量史实,表达了自己的史学观。例如诗人对诸葛亮的北伐失败就给予批判。他这样写道:“渡水南征虽有智,出川北伐却无功。未能劝止君行险,犹具英名万古崇”(见《诸葛亮》)。诗人既肯定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又指出了他的失策。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如对廉颇、蔺相如、袁崇焕等的评价,诗人以独到的见解,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评价,可谓独树一帜。

从书名就可看出,陈国初先生用娴熟的七律艺术手法,演绎了2000多首历史人物的诗章,可见其在韵律学、文字学和史学上的功力非同一般。在这些诗中,不乏精彩的句子。这不仅要求诗人娴熟地掌握律诗的韵律平仄技巧,还要懂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渊博知识,否则就不可能得心应手。

纵观全书,大多以评述历史人物为主,因此,这部书更具有评述的特点。诗人以诗画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真实可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诗歌创作中,诗人运用俚语、俗语以及野史,增强诗歌语言和文化的趣味元素,使严肃的评史诗歌显得或生动或有趣,或幽默或诙谐。俗语俚语入诗,亦给诗歌增添了烟火气息,让读者耳目一新,倍感亲切。 (邓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