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上演

红色历史带来思想洗礼和强大精神力量

2023年11月2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封锁”“夜奔”“周旋”“出路”,“省港大营救”中的一幕幕场景轮番上演,电影感叙事结合意象之美,震撼人心……11月24日,由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出品的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上演,该剧以“省港大营救”为创作背景,集博物馆展陈与舞台艺术活态表现于一体,前展后演,多维度、多形式表达宏大的历史叙事,把观众瞬间“带回”到那个让人惊心动魄的“战场”,给观众带来强大的思想洗礼和精神力量。该舞剧入围了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

红色故事

随着剧情穿越到秘密大营救年代

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因皖南事变遭受国民党迫害转移到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再次陷入日寇的魔爪威胁之下,处在了命悬一线的危急之中。党中央、南方局一直关注着香港战局和在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的安危。一场由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广东各级党组织及东江游击队携手开展的秘密大营救由此拉开序幕。舞剧《1942穿越封锁线》,正是用艺术手法记录了被茅盾先生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省港大营救”。

舞剧中,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舞蹈家孙科饰演的卢伟如和女主演林姿艳饰演的妻子叶景舟二人,肩负党组织的使命,提前在惠州东湖旅店设地下交通站,秘密展开香港文化名人、爱国志士营救转移工作,患难与共,并肩作战,一起为民族危亡贡献心力。

与此同时,广东惠州地下党组织及东江纵队为接应爱国文化人士安全转移筑起了一道道“看不见的安全防线”,每一条交通路线、每一次情报传递、每一段你来我往的暗战交锋都是中共党组织凝心聚力的壮举。一次次穿越封锁线,一次次“瞒天过海”却无一纰漏,惠州地方党组织、东江游击队为了保证这一批批文化人士的安全,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舞剧运用电影感叙事,营造了浓浓的故事感,巧妙运用绳索与肢体的交融结合,形成既符合剧情发展又编织出睿智营救过程的舞段,紧凑的剧情将舞剧张力显著提升。编导突破传统的模式,将手中道具演变成一道道追、躲、堵、救的光束,增强了舞剧形式的可看性,形成“我中有敌敌中有我”的态势。随着表演的深入,观众仿佛穿越到那个年代紧张的现场。

舞剧还将惠州特色融入其中,如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舞麒麟等,并通过极具地域特色的老字号商号名称和本土地道点心等,展示惠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观演感受

演出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艺术熏陶

舞剧表现形式丰富新颖,舞美精致流畅,舞台极具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演出完毕,全场掌声不断。观众完全被演员和剧情感染,纷纷表示:“好看!”“精彩!”

市民李江文和发小一起来观演,“我的发小抢到票,今天就邀请我一起来观演。我的父亲是东纵老战士,我们从小在部队驻地长大,喜欢听这些革命故事。”李江文说,舞台剧很生动形象,特别美,灯光也特别好,演员表演也非常到位,故事很形象,虽然没有语言也没有解说,但演员的舞蹈动作让人都看入神了,“应该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这些历史。前辈们付出了很多,才有现在的安稳生活,这个舞台剧值得推广。”

市民刘女士是一名美术老师,当天她特意带着女儿前来观演。“舞台背景、场景切换、音乐、舞蹈、演员等,每一处都非常精准地表现当时的一个个场景,我是学美术专业的,我特别喜欢舞台背景的布置,带孩子来看这场演出不仅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艺术的熏陶。”

后人追忆

很熟悉这个故事但依旧深受感染

此次演出活动为我市纪念东江纵队成立八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东江纵队老战士后人代表也受邀前来观看演出。

东江纵队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总队长、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郑群之子郑德良认为,正值东江纵队成立八十周年之际,通过舞剧形式来宣传红色历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惠州在这方面作了突出贡献,希望惠州文艺工作者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继承好,赓续好红色血脉,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宣传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大队长邬强之子邬波表示,他受邀从广州过来看这个舞台剧,表演很精彩,他虽然很熟悉这个故事,但依旧深受感染。“父辈英勇战斗,在民族危难面前奋不顾身地站出来,我们要发扬光大先辈的革命精神,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惠州通过舞剧艺术的形式,表现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红色热土上的历史,推广红色记忆,非常给力!”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德平说。他表示,“省港大营救”是东江纵队历史当中非常优秀的一笔,为新中国建设、中华民族文脉留下了文化火种。推出舞剧,实际上是为这片红色土地留下精神财富,让后代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要将这种奋斗精神传承下去,成为建设更美好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

东江纵队政委、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尹林平之女,香港东江纵队研究会会长尹小平感叹,惠州是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惠州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在东江纵队成立八十周年之际,推出舞剧展现“省港大营救”,她作为后人感到很欣慰。“要记住这段历史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很多红色历史会被尘封,只有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和团体积极来维护,才能保持这些红色遗址和基因传承延续下去。”

舞剧背后

历时一年半打磨,呈现完美舞台演绎

“这是一次伟大的转移,当年的先辈们为了这一次文化的保护和迁移历经千辛万苦。在舞剧排练之前,通过采风,我能领略到东江纵队老战士们的艰辛。”国家二级导演黄亦民告诉记者,舞剧从剧本打磨到上演,耗时近一年半时间。“当时那个环境其实是我无法复制出来的,我们只能把这段历史尽量地展现出来。根据空间和形势的变化,用舞台美化提升可看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惠州歌舞剧院的演员们也下了很深的功夫,用真诚的表演去打动观众。”黄亦民说,通过不断排演、打磨、修改,更好地给新一代的年轻人展示红色历史和对革命前辈的追忆。

“舞台艺术有实有虚,我扮演的卢伟如在剧中化名罗衡,是我党的一位领导者,是文化人士的一个希望和信仰之光,通过我的带领和指引穿越封锁线。”孙科说。

“我跟孙科扮演的罗衡一起拯救文化人士,拯救出来的那一瞬间,是最打动我的时候。”舞剧女主演、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林姿艳说,在这场大营救背后站着一批东江纵队战士,她深切地感受到强大的信仰力量。作为舞剧主演,孙科和林姿艳在排演过程中不断沟通、磨合动作,注重舞蹈中的情绪转换,力求为观众呈现更完美的舞台演绎,传递信仰的力量。

“希望这部剧能更多地走出去巡演,让全国的老百姓看到,真正做到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孙科说。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陈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