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10389亩撂荒地复耕复种

今年粮食产量预计稳中有增

2023年11月29日惠州日报惠阳新闻
字号:T|T
    惠阳积极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李冬娴 摄

惠阳积极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李冬娴 摄

惠阳积极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在全市创新提出“三书一函”“一奖三罚”举措,2022年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10389.17亩,在去年已全部复耕复种。今年惠阳投入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稻等粮食种植补贴,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记者日前从惠阳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了解到的。

惠阳区人大常委会认为,要利用国土“三调”成果,融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统筹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进一步优化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以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控占用耕地。

投入600万元用于水稻等粮食种植补贴

2022年以来,惠阳积极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在全市创新提出“三书一函”“一奖三罚”举措,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效显著。2022年,惠阳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耕地面积为10389.17亩,去年已全部完成复耕复种。

今年以来,惠阳持续开展复耕耕地日常巡查和专项“回头看”行动,避免复耕耕地二次撂荒,全区具备复耕条件的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目前已基本完成复耕复种。今年,惠阳投入区级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水稻等粮食种植补贴,种植户种植水稻最高可获得600元/亩·造的补贴,其中30亩以上(含30亩)的种植户叠加补贴200元/亩·造,省下发连片3亩以上15亩以下撂荒耕地图斑内2023年复耕复种水稻、大豆、甘薯、马铃薯补贴200元/亩·造。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惠阳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74万亩,比同期增长2.0%;预计产量4.39万吨,同比增长2.1%。大豆播种面积0.25万亩,同比增长17.3%;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19万亩,同比增长34.3%。

惠阳还积极开展耕地质量建设,2022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1.6万亩,秸秆还田推广面积12.5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增施有机肥0.2万亩。据统计,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约11.51万亩,推广应用耕地土壤培肥改良技术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0%。

另外,惠阳投入超过1.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共10.24万亩,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提升了耕地质量,夯实了粮食安全根基。

惠阳区人大代表古幸福指出,耕地撂荒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干旱,耕作期没水用。主管部门、镇(街)要对辖区的山塘水库进行合理蓄水,利用好各种农田水利设施,耕作期间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便于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惠阳区人大代表林宏华认为,按照目前粮食的市场价,农民种粮效益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若是没有补贴则是种一造亏一造,建议进一步加大种粮补贴力度,缩小种粮与其他经济作物的效益差距,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有钱可赚。

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若大量耕地撂荒,就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产量,进而影响粮食安全。

惠阳区人大常委会认为,要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利用国土“三调”成果,融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统筹优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进一步优化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空间布局,以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控占用耕地。

惠阳区人大常委会认为,要从严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范控制耕地建设的总量,并且要按照“占一补一”的标准进行耕地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针对撂荒地问题,严格实行划片包抓责任,确保剩余撂荒地全面整治、已整治撂荒地持续巩固提升。

惠阳区人大常委会建议,建立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后管护机制,强化管护责任主体,强化管护意识,确保农田基础设施完好及功能正常发挥作用,切实提高灌溉工程完好率和运行率,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完善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田灌溉能力和排涝能力,实现旱涝保收,提高粮食产量;通过完善机耕条件,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

惠阳区人大常委会将强化督导检查,督促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严格履行保粮食安全职责,确保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提高种粮效益,提高农业补贴力度。采取硬措施严格执法,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对发现的“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及时制止和依法依规查处。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通讯员惠阳人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