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会议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再评析

博罗县社科联“红色罗浮”项目课题组

2023年11月29日惠州日报合江楼
字号:T|T
<p>    罗浮山冲虚观。 资料图片</p>

罗浮山冲虚观。 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广东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东地方党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在广东这片热土上英勇奋斗的光辉纪录,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赓续红色血脉、激扬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教科书”,为我们鼓舞斗志、砥砺品格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支撑。

1945年7月召开的罗浮山会议是广东党组织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会议。《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第一卷1921-1949)》指出:“罗浮山会议是广东党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评价说:“这次会议,是广东党组织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会议在中共‘七大’团结胜利精神指引下,全面总结了抗战初期广东党组织恢复和重建以来的斗争经验与教训,克服了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上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斗争任务与方向,增强了团结,为迅速打开新的斗争局面,建立强大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会议决定撤销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东江军政委员会,成立中共广东区委员会(以下简称“广东区党委”),统一领导广东地区的党组织、抗日民主政权和军事工作,这对于解放华南事业具有“非常伟大的意义和作用”。

全民族抗战时期,纵横驰骋、浴血奋战的东江纵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和坚持华南抗战的人民抗日武装主力部队之一。今年12月是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人们对东纵的认识多是关于其孤悬敌后、艰苦卓绝的抗战活动、战绩等,但对1945年7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简称“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召开的罗浮山会议还鲜有了解或了解不多。罗浮山会议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广东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等权威史书,但对罗浮山会议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的评价仅有寥寥数语。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背景下,认真梳理罗浮山会议的历史脉络和评价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对于科学认识和准确、客观评价罗浮山会议在广东地方党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影响和价值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升华、丰富广东地方党史的红色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赓续红色血脉,对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激励人们发扬斗争精神、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具有重要的党史价值、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罗浮山会议的历史脉络

(一)罗浮山会议前东江纵队的诞生发展与广东地方党组织领导机构的演变

广东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之下,党的组织一度遭到严重破坏。1936年抗战前夕,党的组织活动又重新发展起来。西安事变后,因党鲜明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党在各救亡团体中起到领导作用,党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七七事变”后,党中央派张文彬到广东成立了广东省委。1938年,广东省委派曾生到惠阳成立了惠阳县工委,着手组织武装。这支武装通过不断袭击敌人,连续取得胜利,逐渐形成了惠东宝抗日武装。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侵占东江下游各县及广州后,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委派,在惠阳县坪山(今属深圳市)地区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同年,在惠阳县周田村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39年1月1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及宝安、增城中共组织领导的人民武装在东莞县苦草洞整编,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1942年1月,根据中共南方工委的决定,在阳台山根据地白石龙村成立广东军政委员会,并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先后从香港营救出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知名人士共800余人;营救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印度等国际友人103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这一历史壮举,名震中外,被茅盾誉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东江纵队。1944年7月,党中央作出了巩固华北、华中,发展华南的战略部署,决定在华南建立一个坚强的战略根据地,使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相互呼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1945年初,东江纵队进入罗浮山,2月,东江纵队扩编,共9200余人。

1945年5月,东江纵队挺进罗浮山,开辟罗浮山抗日根据地,司令部设在冲虚观。

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大小战斗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6000余人,建立了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有2500余名指战员牺牲。东江纵队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二)罗浮山会议的基本情况

1945年,日本侵略者的颓败之势逐渐显现。在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后,党中央决定成立广东区党委,统一领导广东的武装斗争,并要求东江纵队派部队北上,中央派部队南下,在粤北赣南一带会合,建立五岭根据地。为了贯彻党的七大精神和党中央要求东纵派部队北上会合的指示,中共广东省临委于1945年7月6日-22日,在罗浮山冲虚观召开干部扩大会议,即罗浮山会议。会议由广东省临委书记、东江军政委员会主任尹林平主持,参加人员有曾生、王作尧、杨康华、黄康、林锵云、饶彰风、梁威林、谭天度、谢鹤筹、杜襟南等30多人。

罗浮山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和研究贯彻党的七大决议和党中央六月十六日的指示,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部署进军粤北、开辟五岭根据地以及成立新的统一的广东党组织的领导机关等。会议分为7个议程,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战略、组织、根据地建设发展等方面。

会议根据中共中央(1945)3月6日指示精神,将广东省临委及东江军政委员会合并成立中共广东区委员会,统一领导广东地区的党组织、抗日民主政权和军事工作。

会议决定由东江纵队司令部负责研究指导全省军事工作,东江纵队政治部负责指导全省军队的政治工作;成立与健全各地党组织领导机构,成立江南、后东、西江、北江地委,中区与南路合并;江北地区暂由区党委直接领导,等条件成熟时成立地委;建立进退有据的战略基地,扩大解放区,扩大主力军,派出主力部队迅速北上,打开始兴、南雄、仁化、曲江、乐昌、乳源的局面,准备协同配合南下支队开辟五岭根据地;大力发展党员,巩固民主政权,积极领导人民自发武装斗争,发展华南民主运动,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动势力等。7月22日,尹林平作了《为创造强大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而斗争》的总结报告,提出了广东党组织在解放区、敌占区、国统区的工作任务,号召全体党员发扬民主精神,改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团结,同心协力,建立进退有据的战略根据地。

新成立的广东区党委管辖东江、粤北、粤中、西江、广州、香港、闽西南、潮梅、南路地区的党组织,并负责指导琼崖特委的工作。区党委机关设在罗浮山。广东区党委成立后,加强了对各地党组织的领导,建立、健全了各地党组织的领导机构。

罗浮山会议是广东党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达到空前的团结与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罗浮山会议的意义和影响

罗浮山会议明确了广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方向,为广东和华南革命斗争的更大胜利奠定了政治、军事、组织、战略坚实基础。

(一)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七大精神的重要地方会议

党的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罗浮山会议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七大精神,将七大精神学习作为重要议题。极大激励了东纵的各级党员干部与军队指战员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为华南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而英勇奋斗。党的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罗浮山会议过程贯彻了党的优良作风,发扬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团结党员干部和群众奠定了政治基础。

(二)确定了党在华南开展民主运动的政治路线

罗浮山会议的一个重要功绩是确定了华南区域党组织的政治路线,即“大力发展党员,扩大主力军,巩固民主政权,积极领导人民群众自发性的武装斗争,发展华南民主运动,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动势力”。会议还就这一政治路线的具体落实明确区分了解放区、敌占区、国统区的政治工作任务。任务的区分,为东纵的政治工作明晰了具体目标,也为华南革命斗争的胜利和民主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凝聚力量的重要会议

罗浮山会议充满了民主、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曾深情地回忆当时会议所受到的教育。会议发扬了党中央提倡的党内民主精神,大家在这次会议上都坦诚地表露心迹。与会人员都体会到,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干部,是做好工作,团结全党,团结群众的最重要和最好的方法。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消除了误会与隔膜,互相谅解,更加团结了。罗浮山会议总结了经验,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使会议开成了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夺取广东和华南革命斗争的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为夺取华南革命斗争的新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

罗浮山会议在军事上确立了东江纵队司令部负责研究指导全省的军事工作,确定了扩大主力军的军事任务。罗浮山会议之前,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区域是以惠东宝为中心的东江流域,是与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韩江(潮汕、梅汕)纵队等一起活跃于华南抗日战争上的劲旅。东纵政委尹林平代表广东省临委在会议作的《目前形势与斗争任务》报告中提到,当前的工作任务包含扩大军队,巩固现有军队,提高战斗力,准备建立主力军,普遍组织民兵游击队,开展对敌战争。从罗浮山会议后东纵北进的后续发展,东纵主力一部转移到粤北后,在粤赣湘边站稳了脚跟,为壮大人民武装军事力量奠定了基础。在军事上,罗浮山会议推动了东江纵队由东江流域的地方武装到华南区域军事力量的转变。

(五)推动了根据地由东江区域向湘粤赣边战略拓展

罗浮山会议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指示,将华南战略根据地从以东江为中心转移到以湘粤赣边为中心,建立东联闽粤赣,西联粤桂湘的进退有据的战略根据地。会议部署了将东纵主力分三批北进。会后,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都迅速做好北上出发前的准备。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中央军委于8月11日还电令广东区党委要以最大主力用极大速度向北发展。为统一指挥北上部队行动和粤赣边区地方党组织及部队的领导,东纵成立由林锵云、王作尧负责的粤北前进指挥部(“粤北指挥部”),成立由杨康华任书记的粤北党政军委会。从后续东纵北撤的结果来看,东纵完成了中央的指示与罗浮山会议定下的北撤决议。华南区域的根据地中心实现了由东江流域向湘粤赣边的转移。

(六)党在华南打开战略新局面的转折点

罗浮山会议的任务是确立东纵主力分批北上与八路军南下支队配合,实现开辟湘粤赣边根据地的战略部署。东江纵队先后分三批人北上,最后一批于8月15日从博罗横河出发,8月26日到达始兴县清化地区的隘子与风度大队会合。同一天,南下支队抵达南雄的北乡,两地之间相距一日路程。而八路军南下支队进入南雄后,因找不到中共地方组织和东江纵队接应人员,东纵北上部队又在几十里以外的地方,故也未能与中共广东区党组织取得电讯联系,南北会师没有实现。南下支队即奉令往赣南撤退。加之,时局形势急剧变化,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大批涌向东江解放区,合围态势正在形成,企图消灭东江纵队。由于当时通讯手段落后及粤北党组织活动薄弱、缺乏情报支持等原因,没能与八路军南下支队联系上,但东纵事实上成功地实现了一部战略转移。罗浮山会议后东江纵队的使命,从原先的抗击日军,至北撤湘粤赣边扩大解放区、扩大主力军,发展华南民主运动,抗击外敌,并制止内战。

(七)在广东地方党组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罗浮山会议主要任务之一是成立广东区党委,统一领导广东地区的党组织、抗日民主政权和军事工作。罗浮山会议决定成立与健全各地党组织领导机构,成立江南、后东、西江、北江地委,中区与南路合并,江北地区暂由区党委直接领导,待条件成熟时成立地委。会议确定成立的广东区党委是抗战后期党领导的区域最广、党员人数最多的地方党组织之一。这为会议后东纵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建立五岭战略根据地,使我军在南方有一个坚强的党政组织支撑,也为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的成立,华南地区的党政组织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罗浮山会议后东纵的战略北移

以罗浮山会议为标志,前期是东纵在本地发展壮大,后期是向北发展,北进后继续发展成粤赣湘边纵队。后来,东纵虽没有联络上南下部队,但到粤北后逐渐站稳脚跟。在粤北的仁化、南雄、始兴、和平、连平和江西省的大庾、信丰、龙南、定南、虔南以及湖南省的汝城等十多个县,独立自主地建立了进退有据的战略性根据地——粤赣湘边根据地,也为以后解放战争中粤赣湘边纵队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烟台,1947年8月以东纵北撤部队为基础组建了两广纵队。留下的部分武装骨干在原地继续坚持斗争,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为解放大军进军广州、解放广东铺平道路。1949年9月,粤赣湘边纵队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与两广纵队汇合,为解放广东全境作出重要贡献。

罗浮山会议胜利闭幕后,罗浮山会议产生的广东区委及东纵领导人,或随人民解放军南北征战,为人民军队和国防事业贡献力量,或先后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担任重要领导职务,或担负国家交通部门及外事侨务工作有关领导,或耕耘在南粤教育文化战线担任领导职务等。他们从南粤的战火中成长成熟起来,为人民军队和国防事业建设、为广东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建设、外事侨务和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新的贡献。

罗浮山会议是广东党的建设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以贯彻落实党的七大精神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党在华南的政治、军事、组织路线和根据地建设策略,为开创华南革命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军事基础,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保障而永载史册。

课题组成员:赵碧波 陈耀洪 邱宇林 邓仕勇 曾庆香 陈骁鹏 罗锐 周海涛

本文系2023年博罗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红色罗浮——以罗浮山会议(1945)为主线以纪实文学形式较系统梳理表现罗浮山红色文化故事(事件与脉络、人物与故事、价值与意义)”课题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