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小山村,村头有岭岗。杂草丛生的地方,矮矮的稔(客家话读nen)子树。初秋一过中元到,稔子快熟嘞……”这是广东一个音乐人创作的客家民谣《掌牛,摘稔子》,每次听到它都让我不由自主地回到童年时在山岗上一边放牛一边摘稔子吃的快乐时光。
相信绝大多数惠州人对于摘稔子并不陌生,如果是在农村长大的,童年时代极有可能是在摘稔子吃中度过的。我不敢说稔子是惠州的特产,但起码随处可见,惠东县就有个镇叫“稔山镇”呢。
稔子学名叫桃金娘,别名非常多,有山菍、多莲、乌肚子、桃舅娘等等。但客家话普遍叫稔子,可能是因为稔子学名叫桃金娘,有娘就有奶嘛,况且成熟的稔子一串串悬挂在树枝上,长得跟母牛的奶头一般大小,也是黑乎乎的,涨鼓鼓的,形似而神似,而客家人通常把牛奶叫“牛奶(nen)”,所以,理所当然就把稔子读成“稔(nen)子”,客家话其实都有一定的依据。
稔子树贱生,普遍长得不高,也就一米多左右,不像椰子树、梨树等果树高不可攀。稔子树通常混在其他杂草丛中一起生长,荒山、坡地俯拾皆是,其株形紧凑,四季常青,花朵先白后红,红白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秋天一到,稔子就慢慢成熟了,果实由青变黄,然后由黄变红,最后由红色变成紫黑色。每年中秋节前后就是稔子成熟的季节,而我老家在客家山区,常年温度稍低,所以稔子成熟期也比较晚。我们那里有句谚语叫“九月九,稔子甜过酒”,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我们可开心了,每天上午约上一帮小伙伴一起到山岗上放牛,把牛赶到草木丰茂的地方,然后我们就去摘稔子吃,一个个熟透了的稔子就好像马奶子葡萄,咬一口,从嘴里甜到心里,一个上午可以吃半斤,吃不完就带回给家人吃。不过,蜜蜂经常在花丛中采花,我们在摘稔子吃时被蜜蜂蜇到眼角肿也是常有的事。另外,蚂蚁最爱吃甜食,所以我们在吃稔子时或许也会顺带把钻进稔子里狼吞虎咽的蚂蚁吃进肚子里,幸好蚂蚁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我上小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候农村还很贫穷,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成熟的稔子自然而然就成了我们换取笔墨纸砚的宝物。通常,我们一帮小伙伴会在周末的上午到村后的山岗上摘稔子,装满了一小桶,就叫大人挑到镇上去卖,两毛钱一杯,三两左右,摘一次可以卖六七块钱,足够我们买好多学习和生活用品了。稔子有补肾固精、强身健体的作用,尤其是对体质虚弱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有很好的滋补功效,镇上的人大多是买来泡酒,据说常喝稔子酒可以延年益寿,总之,稔子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上等的滋补佳品。
参加工作后,每年如果中秋节回老家探望父母和亲戚,我都会来到村后的山坡上摘稔子饱餐一顿,直到舌头、牙齿都被染成紫黑色为止。也不再挑到镇上去售卖换取笔墨之需了,而是为了一解对家乡特色野果的馋欲和重温童年时代的乐趣。
今年中秋节恰逢国庆节,我二叔公娶孙媳妇,我回老家去祝贺他们。乡村的婚宴嫁娶通常是在中午摆酒席,而且开席都比较晚。快到12点了,似乎还没有开席的迹象,而我的肚子已饿得“咕咕”直叫,于是我赶紧爬上屋后的山岗,看到一棵棵硕果累累的稔子树,迫不及待地摘下一把稔子塞进嘴里,甘甜怡人,还是儿时的味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时此刻,我对这句话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确实,没有绿水青山,哪里还会有珠圆玉润、令人垂涎欲滴的稔子?又怎能留得住这美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