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我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介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共92.1万人,全市有义务教育学校904所,目前全市共有义务教育学位101.4万个。
基本实现帮扶农村学校全覆盖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深入各县(区)18个镇(街)对我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情况进行检查。
执法检查组副组长、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苏少瑛介绍,围绕全市义务教育学位规划供给、财政保障投入、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均衡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等情况,检查组通过听取政府汇报,实地察看不同类型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专业代表活动,召开代表、校长、教师、学生座谈会,走访家长等形式开展检查。
“科学制定规划,有效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报告介绍,我市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十四五”规划建设目标,到2025年全市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6.9万个(含政府购买学位)。2021年至今,我市已完成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91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0.7万个;民办回收转办公办学校5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0.8万个;推动各县(区)通过挖潜扩能,盘整出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超过3.9万个。我市共计新增15.4万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
“合理优化资源,有效均衡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报告介绍,我市重视按照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和文件要求,实施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政策,扎实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目前,全市学校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基本实现帮扶农村学校全覆盖,共有155所城市学校与176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从总量、总体、整体上看,我市义务教育学位富余,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执法检查组认为,近十年来,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撤乡并镇等因素影响,很多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导致在城镇周边地区较大规模的学校招生不足,有些学校甚至变成只有十几个学生的教学点,形成“麻雀学校”,出现一定数量的学位空余。
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根据轻重缓急,不断推进农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设置专项经费,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地区倾斜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因地制宜、整体谋划推进农村学校教室、宿舍、食堂、操场,特别是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长效保障机制,推动各地改善部分特殊困难地区学校办学条件。
在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政府要推动落实《惠州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2023-2027年)》,大力推进县域学校连片发展,因地制宜建立横向连通的学区;持续优化乡村教育资源,科学合理部署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当地人口发展规模,按照“就近、就便、就优”的原则,科学统筹谋划、制定教学资源整合方案,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小学作用,进一步整合小的教学点等,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积极推进市、县(区)属教育集团工作,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和城市周边学校的吸引力,共同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县(区)要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切实办好城市周边及乡镇学校,实现校际均衡;深入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常态化交流轮岗机制,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盘活城郊、农村学校的富余教师资源,促进教师均衡配置,同时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镇户籍的适龄少年儿童享有同等待遇,真正做到优质教育均衡,让更多的家长把孩子留在当地入学。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谢池声 陈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