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人之眼到天地之心

——陈业勤先生诗词创作探微

2024年01月14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位于江汉平原的荆楚古县湖北监利历史底蕴深厚,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的故乡,也是现当代书法大家王遐举先生的故里。年过八旬的陈业勤先生,在监利工作三十余年,先在一所中学讲授数学,继而调往监利经济管理干部学校(中专)讲授语文和政治经济学,可谓文理皆通。这期间,他在全国性杂志《证券时报》《作文》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小说等作品。致仕之后,长居惠州二十余年。近几年来爱上古典诗词,创作了一百余首,其中有五十余首发表在《惠州日报》等报刊上。

抒发心绪,哀而不伤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诗经·小雅》),“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屈原《九章》)。长期工作、生活在长江之滨的监利,陈业勤先生锤炼了浩然之气,也涵养了诗词创作的“真性情”,而“诗人之眼”则赋予他一双慧眼、一颗慧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有真性情,才能有真抒发,也才能有深刻的启迪和感悟。陈业勤先生最近创作的《满庭芳·回故乡》就是其代表作,上阕主要忆旧,下阕主要抒怀:

绮陌垂杨,琼楼新立,故园一派繁荣。茶庵骏步,哪见旧茅亭。车拥人欢摊密,也无有,往日蝇腥。别来久,浅情再炽,冷月梦难醒。

防洪堤侧卧,长江滚滚,水蕴芳情。游子归,乡愁绵绕难平。谁与共吟秋色?江中月,晓雾晨星。心波荡,离情别绪,都付予新城。

上阕起句便是故园新景“绮陌垂杨,琼楼新立,故园一派繁荣”,接着依次叙写。“别来久,浅情再炽,冷月梦难醒”点明此刻心情。离乡日久,生疏的不仅是眼前的景物,还有彼时的心绪。

下阕思绪展开,如长江之水奔腾而下,“长江滚滚,水蕴芳情”。然则物是人非,与诗人“共吟秋色”的只有“江中月,晓雾晨星”,于是“离情别绪,都付予新城”。其中的“都付予新城”句如奇峰突出,境界大开。此作写返乡,但于繁华、冷清交融处却有一股暖流涌出,很好地体现了古典诗词创作中“哀而不伤”的美学探求。

陶山醉水,寻芳觅趣

如果说故乡能够慰藉情怀,那么他乡则能够安放心灵。寓居惠州二十余年,陈业勤先生早已爱上了这块热土。《沁园春·人文西湖赛江南》《鹧鸪天·山水惠州小蓬瀛》《鹊桥仙·忆游南昆山》等作品就是他热爱这方土地的真实写照。且看《鹧鸪天·山水惠州小蓬瀛》:

锦木含苞垂柳疏,半城山色半城湖。飞鹅岭上东风软,白鹭湖边串串珠。

观巽景,品罗浮。山川秀邃彩云舒。陶山醉水苏翁趣,花岸芳堤不识途。

上阕写景,寥寥数笔,惜墨如金,而惠州山水尽入眼帘。“半城山色半城湖”虽是借用,但恰到好处,与上下句融为一体,颇为贴切。下阕抒情。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惠州山海俱备,兼有东坡文化浸润,正好适合诗人寻芳觅趣。一句“陶山醉水苏翁趣,花岸芳堤不识途”,作品境界全出。

叠词运用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词汇现象,使用普遍。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既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语气,也使语言格式和声律节奏更趋整齐和谐。陈业勤先生的创作,用到叠词的作品虽然不多,却也摇曳多姿,别有一番趣味。请看这首《秋梦初醒》:

一山一水一词诗,半喜半忧疑半痴。

秋雨秋风秋色美,共吟觅句费神思。

“一山一水一词诗,半喜半忧疑半痴”句,“一”字和“半”字反复吟诵,“一”字又对应“半”字,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匠心独具。“秋雨秋风秋色美”类似《红楼梦·秋窗风雨夕》中“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前者优美,后者凄美。虽则面对的同样是“秋”,但诗人心境不同,刻画自然不同。

“诗者,天地之心”(《诗纬·含神雾》),“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在创作中,陈业勤先生努力回归自然的抒情意境、追求诗性的审美境界、激发意象化思维,很好地实现了从“诗人之眼”到“天地之心”的艺术探究。他乐山乐水乐生活,获得了一种来自生活又能超越生活的诗性气质和艺术格调。

东坡先生曾自问自答“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云“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于过尽千帆、涉过万水、乐居岭南的陈业勤先生而言,只要“此心”有“安处”,何愁没有“新火”“新茶”“新诗”相伴!(祁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