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商圈加快转型升级 多业态组合式发展提升竞争力

商圈注入潮基因 “圈”出城市新活力

2024年01月15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p>    港惠购物中心举办亮灯等活动吸引人气。    惠州日报记者刘炜炜 摄</p>

港惠购物中心举办亮灯等活动吸引人气。 惠州日报记者刘炜炜 摄

<p>    水东街合江市集人头攒动。惠州日报记者黄鑫威 摄</p>

水东街合江市集人头攒动。惠州日报记者黄鑫威 摄

<p>    上:2024年1月1日,在惠州华贸天地,市民欢庆新年的到来。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下:惠州市区金山湖中心,市民迎接新年。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p>

上:2024年1月1日,在惠州华贸天地,市民欢庆新年的到来。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下:惠州市区金山湖中心,市民迎接新年。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约上三五好友到惠州各大商场或特色街区逛街、吃饭、购物,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无商不成市,商圈作为重要的消费载体,是一座城市活力与魅力的“晴雨表”。

如今,大小商圈在惠州“遍地开花”。惠州华贸天地、港惠新天地、金山湖中心、天虹、丽日、水东街……在惠城区,形成了江北CBD总部商圈、金山湖片区高端商圈、演达花边岭综合商圈、环西湖文旅休闲娱乐商圈等4大区域商圈格局。

每个商圈有各自的精彩,却共同演绎出惠州这座城市的商业活力和城市烟火气。

A 模式之变

迭代升级跨入“多中心”时代

今年28岁的慧敏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关于惠州商场最早的记忆,是7岁那年奶奶带着她到西湖百货商场买了一条红裙子,妈妈还带着她去人人乐超市备年货买了很多糖果。

随着年龄渐长,城市日新月异。如今,已经工作的她和朋友常去惠州华贸天地或金山湖中心逛逛。

慧敏的经历,正是过去20多年惠州城市中心区变化的缩影,也从侧面印证了惠州商圈的发展和变迁。

2000年4月,惠州第一家大型商场——人人乐购物广场开业,成为惠州首家商超模式的商业综合体。除人人乐外,百佳、海雅百货和数码街等大型百货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大型商圈业态也逐渐丰富,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港惠新天地和天虹等,集中在市中心区南部片区。

随着惠州城市不断发展,城市中心区逐渐“南进北拓”,东平中心和江北CBD逐渐发展成熟。尤其是江北片区商圈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新的核心商圈,标志着惠州大型高端商业业态往北转移,惠州商圈也由过去的“单中心”跨入“多中心”时代。

梳理惠州商圈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新商圈不断崛起,老商圈渐渐式微。2014年,多家商场超市因经营不善黯然退场。

“这些商场位置都不错,且积累了多年口碑和客户群,怎么就不行了呢?”不少人惋惜道:难道是因为老了?

“老了”只是一种感性认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惠州商圈的迭代升级加速。

在业内人士看来,老商圈经营模式单一,跟不上新的消费观念,最终在迭代升级中“黯然失色”。特别是随着私家车普及,停车难成为制约商场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老商场早期规划停车位不足,对客流量影响极大,也减弱了商场的消费动力,从而影响商业体的改造意愿,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当前,惠州各大商圈是如何在“大浪淘沙”中活下来,并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惠州商圈主要有现代商业综合体和文创街区商圈。前者包括惠州华贸天地、港惠新天地、金山湖中心、三环天虹、大亚湾万达广场等,后者则包括水东街、祝屋巷等。

多业态组合式发展模式,成为现代商圈制胜市场的“秘诀”。

越来越多商圈正以购物中心为核心,打造更加开放、多元化的消费空间。如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等世界著名城市综合体,就是以购物广场为中心纽带,链接购物、休闲、餐饮、居住等多元功能,成就一个浓缩的CBD城中之城。

“放眼惠州各大商圈,任何一家稍具规模的商业综合体内都能看见时尚潮流的品牌专营店、美食云集的特色餐厅、设施先进的巨幕影院……”惠州华贸天地总经理何振城说,近年来,惠州各大商圈在品牌招商方面十分注重业态组合,尤其在引进首店等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既成为引领惠州乃至整个大湾区的时尚生活方式,也凸显了各商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惠东天虹购物中心就以概念店、创新店、首店为矩阵,集餐饮、运动、潮玩等多业态于一体,推出了超强王牌业态组合。天虹数科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南三区(粤东区域)总经理贺曼曼说,正是由于集多业态于一体,让天虹成为客流聚集地。

谈及港惠新天地长盛不衰的“密码”,港惠新天地总经理秘海英透露,“我们坚持以新运营模式、新营销方式、新技术应用进行创新和变革,让城市商贸中心充满烟火气。”

秘海英认为,港惠在“购物中心业态+百货精细化管理”的运营模式下,坚持动态布局、首店引领品牌招商策略,自主研发智慧零售商业系统,不断创新线下营销玩法,为商贸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全新活力与动力。

B 生态之聚

积极拥抱数字化营造商业生态圈

电商改变了很多人,甚至是这个时代。

如今,80后、90后的消费习惯,让传统商圈成为越来越多网购一族的“试衣间”。

“外出商场购物时,我通常会看一下品牌和价格,然后对比网购平台再下单,这样就可以省下不少钱。”谈起在商场消费的习惯,90后市民刘女士说。

来自电商的冲击是导致传统商圈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体量过剩、业态单一和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大了电商冲击效应。对此,业内人士曾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传统商场就像一个‘盒子’,如果不随潮流玩出圈,就越来越无法适应新时代商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面对电商冲击,不少商圈积极拥抱数字化,采用“线上+线下”方式,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例如,天虹在持续推出各类线上线下活动的同时,率先在行业内推出手机自助买单服务,率先推出天虹APP“极速退货”服务,成为全国首家实现线下实体门店购物线上退货的实体零售企业。惠州华贸天地自2022年起打造线上平台,通过本地生活赛道直播实现营销流量变现。仅2023年上半年,惠州华贸天地自营的直播营销团队就实现营销总额突破1亿元。

一方面,拓宽线上线下新零售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链接多元化业态,将商圈发展规划与周边商业乃至整个城市商业发展深度融合,营造商业生态圈,重新焕发商业活力。

一幕身临其境的场景,让顾客在“罗浮仙境”的诗情画意中行走;一个烟火浓郁的客家集市,勾起惠州人熟悉的赴圩景象;由一群传递爱与善的IP精灵幻化演绎而成的光影剧场,将虚拟与现实奇妙交织融合……

随着港惠新天地三期“罗浮里”即将试业,这种依托全新“商业+文旅”模式,深度链接现代商业与城市文化,营造情景演绎与顾客互动相结合的“商业+公园”沉浸式体验空间,将呈现出新的文旅生态购物中心。

镜头转到西湖、水东街、祝屋巷等老城区一带。近年来,随着水东街、祝屋巷被活化利用,通过以文带旅激发消费活力,让这些千年商埠又重新焕发活力,再一次成为人们热捧的“打卡点”。

每逢有远方的朋友来惠州游玩,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周成兵总会拉着他们到水东街打卡,尤其是入夜之后,在合江市集品尝特色美食,在电音剧场里伴着音乐摇摆,也可以到楼上尽览惠州夜景……

“在这里,我总能为朋友们找到适合他们的玩法!”周成兵自豪地说。

2023年11月,水东街两块“国字号”招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正式挂牌。

“在水东街,活动可谓‘周周有亮点、月月有重点、季季有主题’,让水东街人气越来越旺。”惠城区桥东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惠强介绍,近年来,水东街文旅商圈集中培育“夜色惠精彩”夜间文旅品牌,不断丰富东江夜游、夜演、夜读等新“夜”态,形成了“潮生活+夜时尚”的东江活力街区。

“桥东的优势在文化、活力在旅游。”杨惠强表示,水东街将依托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品牌优势,坚持“品牌立街、串珠成链、以文带旅、以旅富民”,努力将水东街文旅商圈发展为全国影视拍摄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惠州老字号特色街区,推动其发展为惠州“文旅商会客厅”。

C 竞合之势

发展“首店经济”实现错位经营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竞争,商圈之间同样如此。

目前,市区各大商圈集中分布于江北、河南岸、东平、金山湖等片区,地处不同区域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惠州商圈之间的竞争,整体是良性的,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不会变。”世联行粤东地区董事总经理周玉仁认为,市场蛋糕就这么大,想要吸引更多客户和流量,就必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运营、服务、品牌引进等方面拿出“撒手锏”。

例如,重点发展“首店经济”。“凑凑火锅”是深受欢迎的网红餐饮店,在惠州,“凑凑火锅”目前只在惠州华贸天地有一家店,市民想打卡品尝,就会去惠州华贸天地消费。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制定了鼓励发展首店经济的相关政策,鼓励我市大型商贸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牌,聚力激发惠州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品牌消费,建设国内外品牌消费集聚区。

“2022年,我市对华贸天地、港惠新天地、天虹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开设地区首店给予资金奖励。”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已支持惠州华贸天地、港惠新天地、天虹商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共引进各类惠州首店100余家,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消费等级和品质。

竞争不仅仅是在市中心区商圈,同样也存在县(区)和城市之间。

专职跑网约车的孙全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他经常会接到从惠州华贸天地、港惠新天地、水东街、惠州山姆会员商店到博罗、惠东、惠阳甚至汕尾、河源的“大单”,引来不少同行羡慕。

“在与乘客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多数是来惠州消费的,去山姆会员商店购物,去港惠、华贸、金山湖逛街,去水东街泡吧,在县(区)和周边城市非常流行。”

不过,这种消费客群的跨区域流动,并不是单向的。在惠州的县(区),同样有优质的地标式商圈,不仅是当地居民的消费首选,也能吸引其他县(区)居民前往消费。如惠东、博罗、惠阳三地的天虹,成为吸引远近消费者的商业旺地。根据移动大数据,2023年“五一”、中秋国庆期间,惠东天虹商圈蝉联惠州市商圈客流量第一,客流峰值分别达到5.19万人/天、5.40万人/天。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省前五,是粤港澳大湾区热点消费目的地和旅游打卡点。

特别是惠州山姆会员商店,作为山姆在粤东区域的首店,吸引了大量惠州周边城市的消费者驱车前来购物。

“每逢节假日和周末,超市都‘人满为患’。”惠州山姆会员商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惠州本地消费者,还有众多河源、汕尾、东莞、揭阳等地的消费者。“特别是节假日,外地消费者占比更高。”

面对区域竞争加剧,各大商圈如何实现良性错位经营?

“商圈在做定位规划时,应该更着重从区域的功能定位做文章。”周玉仁建议,比如在惠城区,江北最大的竞争力在于聚集着大量写字楼、星级酒店、公司总部、城市精英白领等,华贸天地、佳兆业等商圈可以侧重做商务、白领等方面的文章。而在港惠新天地、金山湖中心等商圈所在地,人口密、公园多,可以围绕休闲、居家、亲子、度假等领域进行布局,相信商业效果会更好。

对此,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市将启动新一轮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将充分调研目前我市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商圈发展趋势、消费业态特点等,结合最新城市发展规划,制定规划指引商业消费发展新路径。

在良性竞争中提升,在错位经营中壮大,惠州商圈“圈”出城市新活力。

业界观察

打造“城市级”“湾区级”大商圈

“山姆能在粤东、珠三角内具备吸引力,主要还是因为其独特性、唯一性。”资深地产专家、天策行总经理李建锋认为,山姆会员商店是惠州的一张商业名片,然而以惠州在区域、交通、人口等方面的优越条件,不应该只有这一张商业名片。

在李建锋看来,像惠州华贸天地、港惠新天地、金山湖中心、水东街等商圈,有两个都是广东省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它们在项目定位、商业体量、引进品牌、运营服务、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具备了“出圈”成为大湾区商业地标和竞夺大湾区消费资源的实力。

“增强惠州商圈在整个大湾区的竞争力,最理想是片区内的商圈进行联动开发,从片区小商圈做成城市级大商圈,以合作来替代竞争。”周玉仁认为,江北、河南岸-金山湖两大区域,就有足够好的条件,打造成为一个“城市级”“封面级”“湾区级”商圈。

比如河南岸-金山湖片区,定位为人居新高地、城市会客厅,人口密度大、数量多,商业业态丰富,还有大空间的滨水湿地公园、体育馆、休闲乐园等,景观、空气、休闲、配套等指数都堪称“AAA+”。

“先天条件那么好,不做成一个真正城市级、湾区级都有影响力的商圈,那就太可惜了。”周玉仁建议,相关政府部门从顶层设计,出台相关规划,由龙头项目牵头,进行联动错位开发,突出特色、扬长避短,打造一个“无形又有形”的城市大商圈。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刘炜炜 袁畅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刘炜炜 游璇钰 刘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