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客家情》是惠州市老年大学舞蹈研修班执教老师韩少敏的原创作品。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与伙伴们享受了这个舞蹈的排演全过程,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撰此习作,聊表心中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
“龙华大鼓”敲起来,客家山歌打擂台;“春牛”斗笠皆舞蹈,古风乐韵展风采。
舞蹈《客家情》正是以本土民间流传的民俗表演(如“龙华大鼓”“舞春牛”“客家凉帽舞”“舞火狗”等)这些非遗文化记忆为元素,以东江流域盛行的客家山歌为基调而精心创作的作品。
编导期盼通过舞蹈这一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客家人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品质。
舞蹈《客家情》的创作团队在采风中走进客家山寨,踏入古屋,在记录和阅览了大量的客家古邑乐韵与人文风情后,以敏锐的艺术视角和超脱的生活触觉发现并感受到了这些闪光的本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激发出为其传承的创作冲动与热情,迫使他们寻觅客家人久远绵长的根,感受本土文化原生态的面貌。
史料记载,从秦朝开始,随着朝代的更替,天灾战祸的发生,大量的中原汉民南迁,辗转来到岭南。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文化,在惠州,广府、客家、闽南三大民系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客家文化。其中的“龙华大鼓”,就是由早年迁徙落脚定居在罗浮山脉狭长的丘陵腹地的客家人,传承革新了中原的“太平鼓”和“开封堂鼓”而演变成的一种本土客家特色文化。
博罗县龙华镇每逢丰收喜庆、迎亲嫁娶、添丁祝寿的好日子就会举行庆典仪式,由村寨中即将出嫁的女子执锤敲响“龙华大鼓”。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客家情》的舞蹈音乐,正是选取了本土“龙华大鼓”的打击乐为引子,借以古朴厚重、铿锵有力的鼓点乐声形成了整个舞蹈音乐的主打旋律,其间,巧妙地融合了原生态的客家山歌和客家民谣等音乐元素,还掺和着节奏明快的现代电声乐以及“劳动号子”的节奏交响,编导娴熟自信地驾驭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构思舞蹈的动作与“活动的图画”,致力于使音乐和舞蹈共同担负起刻画人物形象、渲染生活情景、表达思想内涵的创作任务,努力赋予一个篇幅有限(10分钟时长)的舞蹈作品提升至“小作品、大主题”的境界,使其同样具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张力,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和一定时间里获得更多视觉上与听觉上的享受以及艺术熏陶。
舞蹈《客家情》的舞美(如服饰、道具、布景)也是十分讲究,编导与设计颇费苦心,精雕细琢,着力彰显“化腐朽为神奇”。从服饰的样式、色彩到“银饰脚铃铛”;从男舞者头上的“牛角冠”到女舞者手中的“客家斗笠”;从“龙华大鼓”到“围屋伴月鼓”再到“客家长条板凳”以及舞者脚上穿的“套鞋”;从客家新郎官胸前的“大红花”到客家新娘子头上的“红盖头”,无不集客家生活风俗与自然情景之大成。所有这些量身定制的服饰、道具,既考究样式与色彩,又突出了人物性格。
舞蹈的尾声尤为精彩,众人簇拥着“龙华大鼓”并将它推移至舞台正中央,又一位即将出嫁的女子执锤敲响“龙华大鼓”,整齐划一的“围屋伴月鼓”争相鸣奏,众人莺舞欢歌,气势磅礴,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同时凸显了整个舞蹈作品的艺术结构,首尾呼应,相得益彰。
舞蹈《客家情》刚刚起步,仍有许多欠缺和值得探讨的空间,如:音乐的合成,客家民俗的考究以及表演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等,都有待改进与提升。来日方长,不久的将来,舞蹈《客家情》定能以崭新的、更加完美的风姿再度登上舞台与观众见面。我们期盼,让更多的人发现和认识城市文化中被遗忘的本土特色文化,增强当代人的自豪感,让这些古老记忆得到更多的传承与弘扬,让这些躺在“非遗名录”中的历史文档经得起岁月的磨炼。
自舞蹈《客家情》创作之初,我们就为之感慨,为之心动,总想为它做点什么?不如尝试为它锦上添花吧。
愿客家情更浓,客家舞更炫,客家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