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阁是博罗县的一个古镇,而我的父亲就是生活在观音阁这片土地上的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生于上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与黄土地打交道。他身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深邃而朴实。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以前的他总是穿着灰白色的汗衫,脖子上挂着一条毛巾,肩上扛着锄头或者犁耙,卷着裤脚,向地里走去。父亲不爱戴草帽,所以皮肤晒得黢黑。父亲的话不多,总是默默劳作。
后来,生活好了,父亲还是不愿意停下来,直到耄耋之年还能耙田。年复一年,父亲真的老了,身体不能参加劳动了才算闲了下来。
父亲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记得小时候总是吃不饱,肉也是一年吃不上几次,平时吃得最多的是芋头饭、金瓜饭。也正因如此,发生了一件令我记忆深刻的事情。那是在改革开放前,生产队办有菜场,种有一种叫沙葛的菜,是可以生吃的。于是我和几个玩伴趁着天快黑,偷偷溜到生产队菜场挖了几个沙葛回家。结果被父亲发现了,当时父亲一手抓住我,一手抢过沙葛狠狠地摔在地上。父亲怒目圆睁,指着我的手微微颤抖,作势就要打我,这时母亲赶紧跑过来护着我,还替我辩解道:“孩子还小,你至于发那么大的火吗?”父亲更生气了:“这是偷东西!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天黑了,父亲与母亲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
后来,父亲并没有打我,他走到我面前沉默地看了我好一会,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做人啊,起码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偷、抢、骗这些事一定不能做啊!我不指望你要有多成功,但是你起码要知道什么是能做的,而什么是坚决不能碰的。”父母亲吵架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而父亲当时的话至今萦绕耳畔。
父亲在青年时代有过参加革命斗争的经历。2016年5月,父亲突然问起,罗浮山是不是有一个革命纪念馆,能否带他去逛逛。我想父亲大概是经历过那段艰苦岁月,想去纪念缅怀烈士,于是我们兄妹几个便陪90多岁的父亲到罗浮山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
去的路上,父亲不时往车窗外张望,感慨“变化真大”,又仿佛在追忆什么。后来陪着父亲在馆内参观时,父亲问道:“有没有邓观带的人物介绍呢?你帮我找找看。”我们兄妹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后来询问馆内讲解的老师才得知“邓子廷便是邓观带”。于是父亲在邓子廷的介绍牌前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去,我们都很疑惑。
在返程途中父亲才向我们讲述起他跟随邓子廷参加革命的那段经历:“开始在横沥税站收税,它是东纵的秘密联络站和经费来源地。它主要是对过往东江的船只进行收税,税收全部用来支持东纵。”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往窗外看了看,接着说道:“后来有一次我跟邓子廷来到芦洲,当时来的人很多,有二十多个吧。白天我被安排在田间与当地农民一起劳动,实则是充当一个流动哨,一旦发现有生面孔以及紧急情况就立即报告。晚上,他住里间,睡觉前他给了我一支枪,还特别嘱咐我不是熟人千万别开门,即使开门都不要站在门的正面,万一有紧急情况方便他在里间开枪。第二天,不知从哪里来了很多伪军,情况特别紧急,好在他指挥得好,留下几位同志做掩护……”那天父亲讲了很多,仿佛又回到那段为革命奉献的峥嵘岁月!
如今,父亲长眠故土,融入了他深爱的土地,留下我对他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