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前小草写桃符

□肖建国

2024年02月04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寒气一紧,南方的年就要来了。

过完腊八,着手开始办年货。搞卫生、蒸年糕、挂彩灯、写桃符、祈福春,忙得不亦乐乎。今人如此,古人也一样。陆游有诗云:“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面对四更天,北风吹来的一场大雪,他老人家冻得瑟瑟发抖,但忍不住内心的高兴,瑞雪兆丰年啊,何况在除夕这天。家人为他端来屠苏酒,他正要喝下去,忽然文思泉涌,忙放下酒杯,就着桌前的油灯,一挥而就写下脑海中刚刚跳跃出来的桃符。

桃符,即现在的春联(也叫对联)。这不仅是新春佳节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的企盼和祝福。对我来说,自小看春联、背春联到自己写春联,便成了新年乐意东奔西走的一大乐趣。

小时候,家里的春联都是找村里老先生写。老先生戴着老花镜,端坐八仙桌前,枯瘦的脸上泛着红光,神采奕奕。他手握红杆大狼毫,饱蘸浓墨,悬腕飞舞,在众人啧啧叫好声中,一副副鲜红的春联脱颖而出。

春回大地人间暖,福降神州喜临门;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以上是门对专用联。字里行间,充满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其他物件也贴一联,叫祝福语。比如猪圈栅栏上“肥猪满圈”,鸡窝边“金鸡贺岁”,粮仓围子“五谷丰登”,树木上“栋梁之材”,窗户上“姜太公在此”。

我小时候一直搞不懂,姜太公能掐会算,神通广大,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怎么把自己搞得一点地位都没有,被人贴在窗户上?长大后,才渐渐明白,姜太公真是高人。把他贴在窗户上,好像是没有位置,其实所有位置他都可以坐。就好比躲在幕后的大老板,才是真正说了算的实权人物。故此,民间有句俗话广为流传,“太公在此,诸神回避”。品品这话,极有内涵,讲究的就是号令诸神的“范儿”。

老先生年复一年为村民写春联,一直写到去世。他的对联看多了,就觉得没意思,翻来覆去就是那些祝福语。1982年我上初一,那时分田到户,家家都很忙碌。迎新年时,我自己编了一副对联:父母种地特辛苦,子女读书应努力。这对联是我灵感一闪中形成的,我为此联很感动。于是,满心欢喜地抄写下来,让老先生写。没想到老先生问,哪本书上得来的?

我说,自个儿编的。

老先生盯着我看了又看,再问:你懂平仄对仗吗?

我摇摇头。

老先生说,那就不写。

我的激情兜头被浇了一瓢冷水,心中顿时拔凉拔凉的。垂头丧气回到家,父亲鼓励我自己写。父亲说,反正是贴在自己家门口,字丑点也不怕,关键是开心。有父亲的支持,我立即行动起来,铺桌子、裁红纸,找来墨汁和毛笔,自己动手。然而一落笔,就明显感觉到差距。该直的,歪了;该竖的,斜了;该大的,小了。堂堂正正方块字,被我写得“歪七扭八”,如同跳梁小丑。父亲要贴,我坚持不让。重写几份,报废了几张红纸,依旧不满意。正懊悔着,老先生拄着拐杖来了。他带来两副对联。一副是我编的,另一副是他编的。

一夜春风送暖意,千树桃花共烂漫。

这对联有诗意,我喜欢。

老先生说,你的这副最好贴在房屋门,另一副贴在大门。我不给你写,是不宜在众人面前现场展示你的个性。这道理,以后你会慢慢明白。老先生的话我记心中,至今回味起来,仍能感觉到温暖。

我到南方安家后,每年的春联都是自编自写。全凭自己高兴,不按规矩出牌。

比如:三五好友一壶酒,笑看风云又一年;日日深杯酒斟满,朝朝小圃看花开;多花多酒多情怀,有山有水有诗意;强身健体少喝酒,修身养性多读书;天明上班去,傍晚携书归……

以上对联的时间线是由远及近。用心细看,就能明白我前些年基本就是个酒鬼,不仅爱喝,还鼓动别人一起喝。随着年龄增长,体质渐弱。酒已不是我最大爱好,能推就推,能躲就躲,而读书则成为首要选择。“一日不读书,感觉自己像头猪。”这是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我家住小区的一楼,每年贴完春联,都会成为本栋楼内邻居们交谈的热点。特别是小朋友,他们在进出电梯的空隙,聚集我家门口,用特有的童音传播着我放荡不羁的文字。喧笑声、吵闹声、追逐声,把新年的喜庆带到每一个角落,整栋大楼顿时便有了亲如一家的温馨。

值得一提的是,有次几位朋友来我家吃饭,我只告诉他们在哪栋楼里,忘记告诉门牌号。等我炒好菜正想联系他们时,他们已敲门进来。众人不无得意地说,把每层楼的对联扫一眼,就知道我住哪个房。今年我家贴的对联是:

上联:种瓜种豆种桃花

下联:邀云邀月邀彩霞

横批:幸福人家

也有人问我,你这样乱写一通,不怕教坏小孩子吗?

我觉得这个担心有点多余。现在的小孩子或者说年轻人,他们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最注重愉悦自己。敢想敢干敢创新,就是他们彰显个性最好的标签。如果在春联创作中,他们有勇气打破常规,能体验到更新颖、更独特的表达方式,不正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表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