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的智慧与传承

《星汉灿烂》解读中国天文五千年文化

2024年02月05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讲到天文学,大众通常只以为它就是科技史,而忽视了中国天文学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特别是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阅读《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一书,作者李亮在序言中就指出:“在古代的天、算、农、医四大科学中,天文学担负着‘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重要任务,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也与政治紧密相关,甚至长期被供奉成官方‘正统’之学。”这句话,可视为全书提纲挈领的写作宗旨。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带着浓重的神话传说色彩。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可能指向了极光贯穿紫微垣的壮观天象;后羿射日,“日中有踆乌”,这是先民注意到了太阳黑子的活动……神话传说不乏远古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和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观察,它们涉及了宇宙结构、天体演变、星辰运转、日影测量、干支历法等一系列天文学基本常识,我们的祖先是最早注意到这些现象的古代人类族群之一。

我们的祖先创立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比如:甲骨文中使用的干支纪日法;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黄道十二宫和二十八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彗星图案;海昏侯墓出土的计时奇器铜壶漏刻;祖冲之与《大明历》;敦煌的《星图步天歌》;宋辽金时期的历法较量;郭守敬与《授时历》;明代的钦天监;汤若望与《西洋新法历书》……这些内容占据了全书的主干。

中国古代通过恒星观测建立了星象联系,三垣二十八宿的体系概括了全天可见星空,这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中国古代星图在绘制手法和准确程度上都是不断进步的,显示了一种颇为悠久而且持续不断的天文制图传统。我们的计时仪器和历法编纂也是相当先进的,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兼顾朔望月与太阳年的阴阳合历,涉及日、月、五星运动、节气等一系列天文研究,强大而缜密的历法推算带动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欧洲正在进入蓬勃兴盛的科学启蒙时代,天文学成为近代科学的奠基石。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建立了科学的太阳系学说,伽利略、牛顿的科学发现,大航海时代的开辟,进一步推动了时代的巨变。

到了清朝,西学东渐,汤若望以其出众的管理才能和科学才华深受清廷的赏识,可是,人事斗争,汤若望入狱,这起事件正是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激烈后果的表现。

这种矛盾冲突,无法通过中国古代天文学自身的完善来加以克服。全书最后一章以激昂人心的笔触,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的天文成就,中国积极成为国际天文学界的重要成员,同时保留着我们独具一格的中国文化要素,向着浩瀚的宇宙,以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继续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