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谭屋村谈起

□鸣之

2024年02月25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驾车从市区东江左岸上隆生大桥,临近桥头大路边有块醒目的路牌——谭屋村。沿箭头东进,可见一片鳞次栉比、颇具特色的民居,商企交错,蜿蜒村道与城市街巷交融,车水马龙,热闹繁华。

以“谭屋村”命名、集聚有千人的村,全国有数十个,惠州城区这个便是其一。惠州谭屋村,是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水宝地:驻足村头向北远眺,是波光粼粼的东江和视野开阔的绵延山丘,眼前是东江近市区河面最宽、水质最佳的取水口;身后是谭氏宗祠;环顾东南西,是成群连片新旧相间的各色楼房……相传六百年前,南迁的谭家人,一分支落脚在惠州龙门县城东郊,形成谭屋村落。后沿江河南下迁徙或向东西扩散,至广州、东莞、深圳,以及惠州的惠城横沥增湖、水口,博罗横河、圆洲,大亚湾霞涌等地。水口谭屋村,早年是江边一片开阔的丘陵和低洼湿地,勤劳顽强的谭家人,一来开垦大片荒地,种菜种果养家禽;二来与周边骆、叶、容等姓氏求同存异,分片繁衍生息。

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口谭屋村已有约500名谭姓人,耕养田地4000余亩,拓展为北临东江,东西南环青塘、东平两村和容屋骆屋的大谭屋村。

相传,谭氏起源于2000多年前春秋初期,鲁东北平原的“赢”“姬”两姓,因战乱、灾害或官迁等向各地迁徙,汉时沿黄河分布豫晋等地,南北朝进岭南粤桂,唐末沿长江入湘赣,宋代渐在华夏江南岭南开枝散叶,清代始迁东南亚和新加坡等地。谭氏迄今总人口近千万,百家姓排57位。尤以明清600年间人兴业旺,人口猛增20倍,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古今谭家不乏名门望族,如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抗倭名将谭纶,风云人物谭延闿,革命先驱谭平山以及文学家谭元春等,还有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谭政和谭震林等。谭家人不乏能工巧匠,如以木为本,善治木的“谭木匠”。

龙门县的城东江厦,同有一个谭屋村。据载,元末明初,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很长时间,龙门县就有“谭半城”之说。即龙门县城内外,谭氏约占一半。开基始祖为江西弋阳、于都的谭瑞奇,乃南宋绍兴十八年与朱熹同榜进士。清代康熙六年,《龙门县志》有两位列传人物,其中一位便是谭瑞奇。谭家人承“拓荒凿空,精忠大义”精神,立“品行端正”家规,子孙多有进士举人等文官武将,不断开枝散叶。

惠城谭家人,重学识礼教,多文武贤能,更有勤奋达人。如年少丧父且家境窘迫的谭伟光,硬凭顽强的意志、执着的拼搏信念求学和创业,20岁便独闯东莞开店办厂,30年间生意兴隆并呈井喷式发展。谭伟光出资联络筹建红棉慈善机构和义工队,逢年过节慰问孤寡老人,有灾情慷慨捐赠……身残志强精神与励志传奇,被周边居民及宗亲子孙传为佳话,赢得宗乡亲敬重和社会赞誉。

近年来,海内外谭家人时常相约鹅城,缅怀展望。如2016年的世谭恳亲盛会,全球各地1000名宗亲汇聚惠州,谈天说地不亦乐乎。漫步惠州街头,“谭木匠”的专卖门店,以及谭聚德、谭鸭血等“谭”字号专营食馆的大招牌时而可见,洋溢着一股鹅城特有的谭家姓氏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