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立足惠州主动对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2024年02月27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王胜。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王胜。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

“作为惠州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近年来惠州学院坚持立足惠州,融入湾区,主动对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惠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胜说,作为惠州教育界的参会代表,他在聆听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接下来,惠州学院将在重点布局与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匹配的“申硕”学位点,通过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引育高端人才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各项举措,为惠州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贡献惠州学院力量。

正筹建能源与物理学院 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生于斯,长于斯。”谈及惠州学院的发展,王胜用简单的六个字进行总结。他说,惠州正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全力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人才大批量需求十分迫切。作为珠江东岸高层次工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惠州学院在培养相关急需人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重要支撑。

王胜透露,目前惠州学院正高标准、高起点筹建能源与物理学院,依托学校现有的高分子材料、科学工程、化学工程、电子信息、物理学等专业,拟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储能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并整合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惠州新型储能以及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重点平台建设上,惠州学院搭建重离子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城市地下工程实验室等院士平台,参与中国科学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建设,打造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大亚湾化工研究院、仲恺信息学院等平台,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服务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在化学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智能终端、核心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应用型成果。

聚焦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高水平“新工科”

高校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是人才与科技“蓄水池”。王胜建议,惠州要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等教育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百千万工程”助推城乡协调发展。

“身处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学校有条件、有担当、有信心,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作出积极贡献。”王胜介绍,接下来,惠州学院将坚持以“申硕攻坚”提升办学层次为抓手,全面提高有组织科研水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申硕”过程中,该校力争“十四五”末学生规模扩大至23000人,同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支柱产业,特别是惠州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打造省内高水平“新工科”,为服务珠江东岸电子信息及沿海绿色石化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立足地方大幅提升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这是惠州学院办学办校的最大特色。”王胜介绍,近年来,惠州学院持续打造优质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大力推进省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省重离子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力争新增一批高层次平台,谋划与地方行业领军企业共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同时,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友等资源,深入推进“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服务、大贡献”六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和科研评价改革,推动科教融合、产教协同,持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大幅提升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在校企协同创新上,该校坚持与企业同奋斗,先后与旭日集团、TCL、德赛集团、亿纬锂能、华阳集团、利元亨、九联科技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派出科技特派员入驻生产一线,与企业协同科技创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王胜表示,接下来该校将聚焦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提升推动地方重点产业升级的创新力;坚持深度合作,提升加快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牵引力;健全新型智库,提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政力;整合校地资源,提升铸就地方文化传承的凝聚力。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