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东常态化举办“东坡演艺角”活动

50多场演出吸引5万人次观看

2024年03月01日惠州日报惠城新闻
字号:T|T
    民乐爱好者在“东坡演艺角”表演。

民乐爱好者在“东坡演艺角”表演。

宋代戏曲唱腔清亮,东坡行书挥毫泼墨,朱弦玉磬,诗情画意……戏剧、诗歌、舞蹈、乐器,这些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同时出现在“东坡演艺角”中相互碰撞、交相辉映,带给市民不一样的体验。

今年来,惠城区桥东街道围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打响东坡文旅大“IP”,同时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创新举办“东坡演艺角”文化活动,于每周五、周六晚上七点半至八点半,轮番在桥东街道东坡祠、水东街及周边开演。截至2月,桥东街道2个“东坡演艺角”共演出50余场,线上线下收看观众超5万人次。

通过“东坡演艺角”现场表演的形式,更直观地向群众展示了东坡文化、客家文化、桥东文化等古典和时尚的魅力,促进社区(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桥东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力量。

民乐爱好者着古装吹拉弹唱

古街烟火处,古乐悠然起。在惠城区桥东街道水东街二期中段,嘉人驿站门前,中国鼓被击响,二胡婉转,古筝慢弹,南箫声声入耳……穿过围观人群一看,数位身着汉服的民乐爱好者,着古装、奏古乐,水东街东坡演艺角以国风古乐点亮古街夜幕。

无需任何仪式,竖起牌子、摆好凳子、支起乐具和话筒,民乐爱好者们想演就演,音乐奏响,人群自来。

“我们有一个90多人的民乐爱好微信群。大家日常奋斗在惠州的各个角落,每周末就聚在水东街嘉人驿站,吹拉弹唱,分享音乐的快乐。”曾威是民乐群的发起者,希望用民乐点亮古街区的夜晚。

当晚在演艺角,打中国鼓的是爱好小说创作的18岁文艺青年林鹏达;一身宋袍,吹响洪亮南箫的是横沥中学语文老师张子华;连锁商店经营者邹年生、企业白领刘琳琳都爱好吹洞箫,温婉细腻的箫声,悠远入夜色,随风传古街……

“现在,我们将多姿多彩的民乐艺术带到水东街,一起玩玩音乐,好不惬意!”朱润伟是职业民乐老师,也是民乐队的领队人,他说以民乐为媒,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加入他们队伍,一起分享民乐的魅力。

以东坡文化为内核打造移动演艺窗口

“东坡演艺角”,不止于音乐,未来将打造成展示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东坡文化的移动“窗口”。

在“东坡演艺角”,琴瑟和鸣,说学逗唱;文韬武略兼备,诗词国风相随,琴棋书画齐上,东坡美食亮相;相约古韵,表演纷呈,流连其中,逍遥快意。

“这样的live演出,真的让人大饱耳福,古乐跟古街是最有意思的‘CP’。”市民秦婷婷在现场拍个不停,为演出点赞。

“接下来,我们争取每周开展两到三场演艺角演出,‘移动’到群众想要看的地方,奏响演好群众想要看的演出,讲好桥东故事、古街故事、东坡故事。”桥东街道党工委委员谭银兴说。

社区(村)党组织发动1000人次参加演出

做好“东坡演艺角”这篇文章,桥东还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头作用。

桥东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由各社区(村)党组织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做好“东坡演艺角”宣传工作,通过上门、电话、微信等形式广泛动员辖区内党员干部群众志愿参与演出,推动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各社区(村)结合“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主题,以“一社区(村)一特色”“一月一主题”的演出安排,组织表演队伍上台表演,为东坡演艺角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截至今年2月,已宣传发动1000人次参加演出。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邹国雄 林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