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日常深处的灵光

2024年03月20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日常的深处》,这本书就像作者“王小伟”这个名字的气质,朴实风趣、接地气。王小伟是北京的一名哲学教师,他每天思考“生命中的真问题”,所以,这本书又很深邃、动人,充满了思辨,引导读者去发现隐藏在日常深处的灵光。

作为人类,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而不只是生存,因此,我们都是有思想、有感情地活着,而这思想、感情所牵系的,除了其他人,还包括我们日常使用的物件,这些构成了我们生活的每个片段,从而形成了可以称之为“生活”的日常。

全书的基调是回忆性的文字,浸染着怀旧的思绪。“70后”“80后”“90后”读到这些文章,一定很有共鸣。比如,那时候的农村都是自建房,盖房上梁娶媳妇,全村一起来帮忙;父母都要上班,电视机陪伴了孩子的大部分童年;“的确良”风行一时,老板们爱把高档香烟装在“的确良”衬衫口袋里,借助这种面料的透光度来炫富……

透过记忆和共同经验,往昔岁月浮现眼前。在这些片段描写中,我们窥见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以及人们精神风貌的改变。物质文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呢?王小伟试图从人与物的关系去解释这个问题。

比如,老人爱囤东西是个普遍现象,而年轻人喜欢“断舍离”。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能用得到。但是,我们都知道,大概率是用不着的,放着只占地方,讨人嫌啊!我们也不爱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尤其是那些饿肚子的往事。但是,有时候,现实“教育”我们,老经验还是很有用的。

我很喜欢王小伟关于老人的囤积癖的这段解释。他说:“对老人来说,旧物实际上是不是将来用得到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他说,每个人在生命意义上都是“老人”,因为每个“当下”都在过去,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过去”。因而,我理解了这本书所流露的怀旧思绪,不是简单地怀念过去,而是在怀旧中寻觅当下通往未来的路径,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寻找一条出路。

“你如何理解人,你就如何理解物,你如何看待物,你就如何看待人。”这就是王小伟所说的啊!

王小伟的这部著作融汇回忆叙事散文、社会学观察和哲学随思的写作特征。除了现象描述、事实铺陈、情感渲染之外,书中还有很多哲学层面的点睛、哲学家的语录。王小伟在序言里说自己有过把这部作品写成学院派理论分析的考量,我很感谢他没有这么做,能把哲学这把“屠龙刀”变作我们熟悉的“金针银线”,也有赖于王小伟幽默的语言表达。

这部作品让我觉得容易亲近,它让我潜入“日常的深处”,去捕捉生命的每一道灵光。物品承载记忆的功能最终会超越、取代它们真实的或想象的功能,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建构人的主体性,才有可能不为外物所拘,追求内心的幸福感,才有可能奢谈生活的意义。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