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城区激流坑水库桃花源项目景色如画。

惠东白花河防洪排涝治理工程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惠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水经济大有可为。
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4年“世界水日”主题为“Water for Peace”(以水促和平)。我国纪念202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惠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治水兴水作为增强民生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过去一年,惠州市水利局结合实施“百千万工程”,做好“治水兴水”文章。保持水利大投入、大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全力防范台风,打赢水旱灾害防御硬仗,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河湖管护,有力维护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做活“水文章”,打造水生态产品,促进水经济健康发展;强化监督管理,推动水利行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为惠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强基础固根基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一年好景看春耕,不误农时不负春。惠州广袤的土地上,奏响了春耕备耕进行曲。位于惠城区芦洲镇的伯公坳水库,灌溉水“哗哗”顺着山势流下,涌入农田间绵延的新修灌溉渠,为伯公坳水库灌区的多个乡村及时送来“甘泉”,极大便利农户春耕备耕。
今年年初,伯公坳水库灌区改造工程完工,修复了过去老化、破损的渠系,大大提高芦洲镇耕地的灌溉保证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得益于此,芦洲镇三洲村村干部喜笑颜开:“修好渠后,能有效改善灌水难和农作物用水问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更有利于吸引企业进来发展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这是我市坚持强基础固根基,聚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生动写照。2023年,市水利局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推动我市水利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除惠城区伯公坳水库灌区以外,惠阳区沙田水库灌区、博罗县联和水库(石湾片)灌区目前也已改造完成;3宗中型、53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的工程隐患;治理中小河流28公里;127宗农村小型供水工程消毒设施安装项目全部完成,受益群众16.45万人;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全市规模化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0.8%……一批批民生项目扎实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库移民工作上,我市投入1.69亿元实施115宗以美丽宜居和乡村经营为重点的环境提升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提升水库移民的生活品质。
“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支持水利建设的政策机遇,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增效。”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赣深高铁惠州北站片区防洪排涝工程(白石渠部分)、稔平半岛至大亚湾供水工程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动工建设仲恺高新区甲子河(兴发大道-梧村河汇入口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西枝江堤防达标加固及淡水河、永汉河、公庄河、潼湖等重点流域防洪排涝整治有序推进……一个个重大项目有力推进。
市直项目建设有效开展。惠州大堤南堤滨江公园段护堤挡墙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联和水库排洪分水闸重建工程、马安围平马围合围安全加固工程、惠州大堤(南堤)堤路贯通工程(江南大道惠城段)等项目验收结算有序推进。
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2023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45亿元,共落实各类补助资金13亿元,投资总额比2022年增长4.6%,水利建设投资和规模维持高位,势头迅猛,为推动惠州经济回升向好、巩固夯实安全发展基础贡献了水利力量。
除隐患保安全
提前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护
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库除险加固和安全管理工作,比水利部要求时限(2025年底)提前两年完成了近140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面消除了病险水库工程隐患,坚守水库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重大系统风险。
“十四五”以来,惠州聚焦“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投入资金超10亿元,先后完成5宗大中型水库、135宗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恢复保护人口113.58万人,恢复灌溉面积46.13万亩,恢复年供水量8690万立方米,恢复发电量1710万千瓦时,保障水库正常发挥工程效益,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个别水库还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地缘优势,合理适度开发水库的生态景观、休闲碧道等功能,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
同时,市水利局注重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坚持建管并重,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智慧化,通过试点建设,打造了一批标准较高,稳定性强,管理规范的水库安全监测设施示范工程,将监测数据与水旱灾害防御、水文预报预测、水资源调度、城乡供水等数字融合,为实现“四预”、调度等提供决策支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从工程状况、安全管理、运行管护、管理保障、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逐项对标创建,2023年已完成22宗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其中白盆珠水库通过省级标准化管理达标评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达到省一级标准的大型水库。接下来,还将大力推进大中型水库、水闸和3级以上堤防的管理标准化和水管单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保障工程运行安全,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
守牢水安全底线,确保水利行业安全平稳有序
兴水利、除水害,坚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市水利局通过狠抓水利项目建设,牢牢守住水安全红线、底线,确保安全度汛以及水利行业安全平稳有序。
在2023年“苏拉”“海葵”双台风期间,如期建设完成的省重点项目白花河防洪排涝治理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面对“龙舟水”及“苏拉”“海葵”双台风袭击和影响时,全市水利部门未雨绸缪,提前预警,强化演练,科学调度,打好主动仗,水利行业安全平稳通过防汛防风考验,没有发生重大水利工程险情、灾情,无人员伤亡报告,维护了江河湖库安澜有序。
特别是“苏拉”“海葵”双台风影响期间,全市出现多轮强降雨,录得降雨量100毫米以上站点占77.8%,有82宗(次)中、小型水库超汛限水位,7个河流站点发生超警洪水。市水利局通过加强会商研判、加强工程调度、加强巡查排查,督促县镇村提前做好群众转移避险,成功打赢防台风硬仗。全市共调度452座水库、拦蓄洪水2.6亿立方米,减淹城镇37个、耕地44万亩,避免人员转移50万人次。
在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方面,市水利局严格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扎实推进全市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深入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强化水利安全生产检查督查,发现的各类隐患问题均建立了台账清单和落实整改,做到闭环管理,水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市、县两级水利部门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项目稽察,有效提升水利建设质量与安全。
稳常态兴业态
河湖治理保护显成效,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浓
市领导到挂点镇(街)带头参加清淤劳动,各级党政领导主动带头,热心乡贤、春节回乡村民、大学生、志愿者、民兵组织、社团组织等积极参加……龙年春节前后,惠州掀起水塘河道清淤新高潮。
自惠州市2024年第1号总河长令签发以来,惠州进一步广泛发动和加强组织引领,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深入联动,以农村水塘、房前屋后小微水体、渔村港池、农田灌排沟渠为重点,以“百千万工程”典型县镇村为示范,广泛开展“村头水塘我来清”“农田灌渠大家清”系列活动。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领头羊”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人人出力清淤泥、个个建设美家乡”的浓厚社会氛围。
去年汛期结束至今年3月中旬,全市共完成284个水塘、988条农田灌排沟渠、196条河道清淤,清淤量累计约340.88万立方米,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7.7万亩,提升341.9公里河道行洪能力,惠及群众99.82万人。
近年来,惠州持续强化水资源保护、不断修复水生态,我市河湖长领治、开展河湖保护行动、河湖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常态。
去年以来,惠州推深做实河湖长制,不断巩固拓展河湖治理成果。各级河湖长主动履职,发挥“头雁效应”,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巡河湖的核心任务和必尽职责,不断强化河湖监管手段,对河道管理采用无人机巡查、遥感巡查等先进技术手段,将每月整改情况及时通报,强化省市数据联通、加密视频监控布点。
惠州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强化水域岸线监管,并将河湖“四乱”整治纳入“百千万工程”统筹调度。全年共整改销号水利部下发的“四乱”问题113宗,省水利厅下发的“四乱”问题195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夯实河湖管护基础,常态化开展河面及沿岸保洁工作。
作为河湖长制工作的有效补充,惠州还大力实施开门治水,组织民间河长培训,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幸福河湖建设。去年,积极开展“河小青”河湖保护专项志愿行动,建立2个护水志愿驿站,开展水质监督、骑行宣传、植树护绿、徒步巡河、流域沿岸垃圾清理、公益净滩等各类河湖保护主题活动1261场,60297人次青年志愿者参与。
另外,惠州还建立健全跨界合作机制,促进河湖管护跨地市合作和社会共治。“我们积极与东莞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就石鼓水库管理与保护、谢岗涌清漂保洁等跨界河湖问题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持续推动东江北干流三市(惠州、广州、东莞)加强协作;加强与深圳市合作开展淡水河防洪排涝整治,推进深汕合作区引水工程……”惠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惠州、广州、深圳、东莞在跨界河湖治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水利更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扎实推进碧道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
每到节假日,位于东江和西枝江交汇处的水东街总是人潮涌动。近年来,水东街文旅商圈不断丰富东江夜游、夜演、夜读等新“夜”态,形成了“潮生活+夜时尚”的东江活力街区,成为我市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缩影;而在博罗园洲的东江之畔,由旧粮仓、旧纺织厂改造的东江粮仓文化创意产业园,自去年建成开园以来,游客同样纷至沓来,这个融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生活美学街区,成为东江流域地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又一大亮点……
以水兴城、以水兴业。惠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深圳都市圈副中心城市,交通、文旅、产业等资源丰富。“充分整合和利用好优势资源,发展水经济大有文章可做,也必将成为惠州打造广东万亿第五城的重要助力。”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惠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河湖水生态资源优势,按照“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部署,结合万里碧道规划建设,积极探索水周边资源整合利用和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
惠州将碧道建设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美化城乡环境、打造地方名片的新高地抓好抓实,扎实做好碧道规划的组织实施。自2020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完成碧道建设201.91公里。在建设碧道的同时,惠州各地融入文化符号、经济要素,将碧道打造成为一处处全新的休闲景观带、健身康养场所、水上娱乐地标、文旅商业聚集地等。2023年将桃花源、津头湖渔家文化村、淡澳河流域综合治理、东江夜游、金山湖公园水上科普游、鹿江乐园等6宗项目纳入市级水经济试点项目。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在万里碧道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河湖库,升级打造集安澜健康水带、绿美景观林带、绿色交通带、文化休闲带、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多功能水陆生态廊道。同时持续发力,务实稳妥培育更多优质绿色水经济新业态,不断增强水资源造血功能,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节资源重监管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行业治理能效
大国治水,节水优先。节约用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三大新的水问题的根本措施。
关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走进位于市区江北的省级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丰富的节水互动体验和节水科普知识寓教于乐、寓学于趣;雨水收集系统和节水高效灌溉系统实现远程智能操控,让公众近距离了解科普园林绿化、农业生产中最新的节水技术……自2023年该基地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每到公众开放日,便有不少党政机关、学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群体前来参观,通过节水教育、科普实践,提升节水意识,争当节水达人,共同助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当前,惠州正以“铁手腕”全力守护水资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城市节水减排、工业节水减污、农业节水增效,扎实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通过强力推进水资源论证工作,大力强化取水在线监测体系建设,全面落实用水统计调查制度工作,取用水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对东江、西枝江、淡水河、沙河、潼湖等河流实施生态流量管控,4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均满足水利部要求。
与此同时,惠州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分类施策,加大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资源、河道采砂等业务监管力度,提升水利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尤其是在水土保持监管方面,当前,惠州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水利牵头、部门协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体系。通过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和在建项目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等举措,有效避免生产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数据显示,去年,惠州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37平方公里。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切实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加强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建设,开展智慧水利建设,推动涉水领域改革创新,全力推进惠州水利高质量发展。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通讯员余锦堂
本版图片 惠州东江图片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