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宅传奇—崇林世居

《惠州大宅传奇—崇林世居》纪录片解说词

2024年04月05日惠州日报合江楼
字号:T|T
<p>    图①:纪录片《惠州大宅传奇—崇林世居》第1集封面图。视频截图</p>

图①:纪录片《惠州大宅传奇—崇林世居》第1集封面图。视频截图

<p>    图②:纪录片《惠州大宅传奇—崇林世居》第2集封面图。视频截图</p>

图②:纪录片《惠州大宅传奇—崇林世居》第2集封面图。视频截图

<p>    图③:纪录片《惠州大宅传奇—崇林世居》第3集封面图。视频截图</p>

图③:纪录片《惠州大宅传奇—崇林世居》第3集封面图。视频截图

<p>    崇林世居。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p>

崇林世居。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p>    扫码看《惠州大宅    传奇——崇林世居》</p>

扫码看《惠州大宅 传奇——崇林世居》

开栏语: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挖掘惠州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惠州日报社陆续推出“惠州大宅传奇”“惠州寻龙记”等系列文化纪录片,从惠州风物、非遗、人物、历史、文化和发展等角度,系统展示惠州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

解说词是一部纪录片的重要元素,是对纪录片信息表达的有声语言,可以弥补画面无法展现的内容,《惠州日报》今起推出“解说·惠州记忆”栏目,通过展示系列文化纪录片的解说词,让读者了解更多纪录片画面之外的故事,敬请垂注。

第一集

惠州第一大围屋

【解说】

如果能和这座大宅的主人对话,你会问他什么呢?

【画面字】

崇林世居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广东第二大屋”“惠州第一大屋”,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因其始建者文昭公号崇林,故围屋取名为“崇林世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解说】

200多年前,镇隆叶氏叶文昭花费毕生心血和钱财打造了这座“崇林世居”,叶家前十代人都住在这里。

崇林世居坐西南朝东北,总面阔128米,总进深约130米,占地面积约1.66万平方米,有一种说法是它的面积相当于两个乔家大院。

从外至内共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五部分组成,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被纵横9条天街相隔,又由天井相连,形成“九厅十八井”。首围、祠堂、崇林楼(望楼)是围屋的主体建筑。其中,三圈回形建筑和三进式祠堂的布局,就犹如一个巨大的“回”字。

客家围屋建筑在防御方面尤为突出,崇林世居防御性强,易守难攻。

【同期】

赖瑛 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

惠州的客家建筑的出入口,一般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两边再开一个门。大门的设置又非常讲究,有两道这种防御的体系。我们客家建筑在外墙基本上没有外窗,它是(属于)封闭的,在墙体外墙上,还布置了很多枪眼。

在中轴线最后一个,它叫做望楼,读书的地方,其实也有那种军事上的瞭望的一个作用。另外一个是走马廊,把我们那个客家建筑的最高位置、可以瞭望的那一圈全部把它串联起来,方便在防御的时候互相支持。

(崇林世居)排水方面做得很不错,前低后高的整体布局,刚刚好是我们传统的村落或者建筑排水所需要的坡度,当然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比如说明沟暗渠。

【解说】

围屋建筑采用了大量传统技艺,使用了大量工艺品,使围屋显得古朴典雅。传统技艺有石刻、石雕、木刻、木雕、灰塑、瓷嵌、砖雕、壁画等,它的瓷嵌技艺在惠州建筑史上首开先河。

【画面】运用瓷嵌技艺所制的壁画。

【解说】

它的壁画寓意深刻,有的象征富贵吉祥,有的表示忠孝仁义,有的祈望登科入仕。

叶氏后人叶春华讲述,围屋内有多块匾牌对联寓意深刻,“南阳绵世泽,东粤绍家声”“学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遗训,种德唯先”,表明不忘先祖遗风,并要发扬光大。

“树德务滋”“为善最乐”“敬凛三畏”“燕翼贻谋”“积厚流光”,表明对后人寄予的厚望,还有“乾元用九,巽命锡三”,充满了《周易》的神秘,这些石碑、匾牌、对联,已成为崇林世居的灵魂所在。

第二集

揭秘大宅门

背后的首富

【解说】

百年风雨,铸写大宅传奇。少年文昭公不安人后,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创下令人艳羡的基业,成为当地之最(当地首富)。

【画面字】

崇林世居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广东第二大屋”“惠州第一大屋”,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因其始建者文昭公号崇林,故围屋取名为“崇林世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解说】

叶文昭,生于清雍正七年,于清嘉庆八年去世,享年75岁。文昭公娶了两任妻子,原配吴氏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继室马氏生了两个儿子。

文昭公靠卖盐起家,这一点广为叶氏后人熟知。《南阳叶氏大成宗谱》有一篇《昭公颂》,详细记录了叶文昭的创业历程。

【同期】

叶春华 叶氏后人

崇林世居的老祖宗,以前是靠贩盐、走私盐,从开始用挑(的方式),然后用鸡公车来推,后面就组织了一个团队去贩盐了,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最后生意做大了,可能是做到国外去了。

因为他见识很广,到处走南闯北,所以他建造崇林世居的时候呢,(崇林世居)不单只有我们传统的建筑风格,还有西方的建筑风格,中西结合。

我们的祖宗(叶文昭),他走南闯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到了那个景德镇的瓷器是非常有名的,建造崇林世居,他心中已经有一个蓝图了。

在建造的过程当中,他亲自到景德镇去挑选那些瓷器,来做那壁画。

【解说】

传说有一天晚上,叶文昭做了一个梦,梦到何仙姑托梦说,距此不远的山下有一块好地方,适合建房,这个地方就是镇隆大山下,今崇林世居所在地。

【同期】

罗东 惠阳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我们客家人建造这个客家围屋讲究风水,崇林世居所处的位置,它叫大山下,背后是连绵起伏的群山,看上去背景像一条游走的游龙,这个地方前面又是地势比较开阔,在这个山区里面有这么大的开阔的地,也不是很常见的,风水比较好的地方。

【同期】

赖瑛 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

通常情况下,中间的栋梁到前檐口叫前坡,(建筑的)前坡代表前人,它会略微短于中间的栋梁到后面的檐口的那个距离,建筑的后坡代表后人,就是寓意说,我们的后代人丁越来越兴旺。

【解说】

叶文昭建造崇林世居时,已是古稀之年,围屋建好后,他要儿孙抬着他绕天街一周,边走边听着儿孙的讲述,边情不自禁地连声叫好。1802年一个晚上,叶文昭安详地与世长辞。

第三集

石碑上的

旧案迷踪

【解说】

大宅传奇,勖哉后世。在崇林世居正门后的一个牌坊壁画上,中间有一位骑马的官员,还有许多随从,周围是欢迎的人群,左侧是一些村居,把衣锦还乡的场景和当时崇林世居周围地貌描绘得栩栩如生。

【画面字】

崇林世居是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号称“广东第二大屋”“惠州第一大屋”,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因其始建者文昭公号崇林,故围屋取名为“崇林世居”,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解说】

文昭公逝世后,叶氏后人不忘祖训,不断对崇林世居进行完善和扩建。

【同期】

叶春华 叶氏后人

崇林楼,一共有三楼,它有几个功能作用,第一个就是家族议事的地方,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供学子学习的地方。

【解说】

读书人在叶氏家族有着重要地位,崇林世居宗祠的入口上方挂着文魁和亚魁两块牌匾,诉说的正是叶氏的崇文重教。

叶文昭第五代后人叶树纲,是崇林世居出的首位举人,三十八年后,崇林世居迎来了第二位举人叶蓉煌。

叶氏族谱对这两位举人的记载不多,但在崇林世居的一幅壁画上,有对举人衣锦还乡的记录。壁画没有落款和文字,里面所描绘的是叶氏某位举人衣锦还乡的真实场景还是后人想象的?目前不得而知。然而广为人知的是,崇林世居确实人才辈出,“先生多过金罂,秀才多过棺材”的评价并不为过,其中又有一番渊源。

【同期】

叶春华 叶氏后人

以前听村里的老人说,叶氏的私塾不仅男子来读书,女子也一样可以读书识字,当年女子在书塾,一般是学三从四德之类的书籍,为的是“端风俗”。

【解说】

1850年,在族中先贤的提议下,叶氏后人仿清朝太子书斋式样兴建学堂,办了仰岱山房。

民国初,仰岱山房更名为仰岱小学,叶氏后人还是一如既往地捐资助学,六世孙叶德隆捐资白银二千,在仰岱小学兴建了两座教学楼。

像其他大家族一样,崇林世居也有着严格的宗族管理制度。

【同期】

叶春华 叶氏后人

嫁进来的女人,她一生只能够走两次这个大门,一次就是嫁进来的时候,坐着花轿进来的,另外一次就是死了以后,用棺材抬出去的。

【解说】

走进崇林世居的大门,在大门厅内右侧墙上是一块黑色石碑,虽有划痕,但上面字迹清晰可认,记载着崇林世居十则规条的详细内容,还有中举后人叶蓉煌写的序和落款。

【同期】

罗东 惠阳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我们留意到这十则规条专门有一条提到要“重国课”,意思是无论买什么东西买什么产业,都要迅速交清税费,不要拖到下一年来交。

【解说】

在崇林世居大门厅内,与十则规条石碑相对的左侧还有一块石碑,刻的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惠州府判决的一宗官司告示。

所涉案件是大山下叶姓、塘肚乡黄姓和大帽围周姓,三姓村民争水。在告示中,惠州府明确了叶黄两姓在天旱时得水八成,周姓得水二成,并详细写出了分水的方法:通过两道闸门控制水量和放水时间。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惠州府对此作出了判决。

历代因争水械斗,倚强凌弱、世代结仇者颇多,但像叶氏家族通过打官司来和平解决争水纠纷的估计不多。因此在叶氏后人看来,这一宗官司就是叶家子孙遵纪守法、践行十则规条的明证。

200多年后再来崇林世居,读了百年碑文,看了依然焕彩的壁画,弄懂了内涵丰富的对联,听了代代流传的故事,或许你就会明了崇林世居耕读传家的精髓,是用一座学堂来育人,用十条乡规来立德。

(陈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