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光绪《惠州府志》收录黄灿芳所绘的“西湖全图”。本组图片严艺超 翻拍

黄振成《怡园诗集》书影。

黄振成《怡园诗集》书影。

黄振成《怡园诗集》书影。
□吴定球
在清末惠州,与张玉堂居同里、官同僚,而由“文举人”转为“武将军”的诗人画家,还有黄振成。
黄振成,字韶九,清道光、同治年间归善人,居住惠州府城(一说是城北下郭)。他“状貌雄伟,智识开朗”(据光绪《惠州府志》本传),又正好生长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拐点。是时国事蜩螗,外敌环伺,内乱四起,大多数人的命运被时代洪流裹挟着颠簸沉浮,而勇立潮头者则风云际会,在历史大变局中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传奇,黄振成就是其中一位。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黄振成乡试中举。自后却是“三上春官不第”,至咸丰三年(1853年),始以大挑二等授教职用,随座主陈启迈(字竹伯)总办江北糈台。此时正逢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攻城略地,取长沙、陷武昌,夹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席卷东南沿海地区。身在江西的黄振成顺势而起,投笔从戎,效命朝廷,“以广文先生领武夫悍卒”,率“协和营兵勇一千余转战二千里”,屡复南康、饶州、抚州、东乡诸城,“备尝艰苦者六载”(详见李长荣《柳堂师友诗录》)。
很快,黄振成以军功政绩获荐升同知。据李长荣介绍:他“在官多所兴革”“所摄残破之区,皆能济时艰,有政声”。时“九江北岸堤决,民被灾,为请帑二万余金修筑完固,人呼黄公堤”。同治五年(1866年),“叙功以知府用,换孔雀翎”。八年,“缉获湖北剧盗,奉旨以道员留江西补用,加三品衔”。旋以母老乞归养,乐西湖风景人文之美,筑“怡园”于湖之东北岸,吟诗写画于其中。邑廪生吴希仲游其门下,在《题韶九观察西湖春暖图》诗中曾为之赞叹云:“子父家风迥出群,辋川韵事可平分。诗情画意俱清绝,合把西湖让与君。”
黄振成是一名诗人,从戎之后,正如他所说:“自笑未除迂腐气,酒边弓剑论文章”,尽管军务繁剧,戎马倥偬,却始终未改其书生习气,诗书长随,吟咏不废,时与岭南名家张玉堂、喻福基、沈葆桢、李长荣等相酬唱。尝自言,吾“不敢言诗,聊以记事耳;亦不足言诗,聊以写意耳”。可见其写诗的初衷,乃是记亲历之事,写心中之意,并非矜才使气,可谓是“真得作诗者本旨矣”。故读其诗,每多觉其贴近现实,触物生情,感时伤世,抒发内心的家国情怀。诗评家李长荣说黄振成的诗“树骨本坚,抗音弥厉,杜少陵(甫)之感事,陈同甫(亮)之谈兵,万种苍凉,都关真气”,确实深中肯綮,道出了振成诗的特点和亮点。
黄振成诗作甚富,所著有《军中草》《北游草》《宦游草》,共载诗八百余首。同治十一年(1872年),其门人甘龙韬又合上述“三草”为《怡园诗集》,校订行世,多有名人为之作序。大学士全庆序其《军中草》,称赞振成“才俊而雄,所得于天者高”,从军后“橐笔练才于金戈铁马间,磨墨吮毫,横槊觅句,所作益奇纵”。进士刘承辇序《北游草》,则指“其诗指事类情,寄托遥深,两集同一辙,风格在唐中晚间”。
有趣的是,同是“将军诗人”,黄振成与张玉堂有颇相似的生活经历,诗风却大不一样。譬如,同是发思乡之情于宦海军旅中,玉堂超拔洒脱,而振成则沉挚深浓。他有一首《忆家》诗:“家在丰湖水一湾,六桥双塔画图间。别开楼榭供吟眺,时约琴樽共往还。鲈菜秋风孤馆梦,莺花春事故山园。新愁旧思知多少,忍写牢骚强醉颜。”满纸乡愁,吐露了千里游子委婉缠绵的思亲心曲。在《题画》诗中,他又说离家八年未归,“每忆家山如画里,罗浮风雨鳄湖烟。”还说从军在外,“每乞投闲闲未得,且偷闲处写溪山”(《画寄二弟》)。绘写罗浮山西湖,也就成了黄振成的艺术追求和精神慰藉。
据方志载,黄振成曾绘有《西湖十二景》条幅,并自题诗。此十二条幅于民国年间尚存于惠城某家,今已不见,诗则幸而在他的《北游草》中保留了其中的四首,细细品读,其所作图画之风貌仍约略可窥。如自题《丰湖渔唱图》云:“丰湖湖水青环郭,丰湖湖上渔家乐。长歌短笛杂讴哑,旧拍新腔送杯杓。醉醒一曲天茫茫,此处风波殊不恶。”充满西湖棹歌的情调,唱出诗人对家乡西湖深沉的爱。又题《水帘飞瀑图》云:“行入横槎源,坐观水帘洞。白龙破壁飞,风发怒泉涌。声先林木号,气合溪桥东。爱幽来去频,山翠为迎送。”真是诗中见画,人在画中,不愧为画人诗。
“湖山如画本天然,画里湖山一样妍”,黄振成出色的诗画才华,为咸丰初年惠州画坛盟主赵念(法古)所赏重。是时赵八十余岁,年高德劭,对青年黄振成青眼有加,与之作忘年交。据黄振成在《题高选楼牡丹画册》题下自注的忆述,赵黄二人“曾伴吟樽结画缘”“连日放舟湖寺,合画联吟”,振成的画名,由是益著,“求索者户屦恒满”,而他也不摆“名家”架子,“辄立应之”。辞官归里后,他在西湖的东北岸筑“怡园”以居,与秀邃的山光水色朝夕相对,平静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生平著有《怡园诗集》,文则有《重修永福寺记》等传世。卒时六十一岁。
稍后于黄振成的还有一位惠州书画家,同样醉心为西湖写照传神,清光绪《惠州府志》所收录的《西湖全图》,即出自他的手笔。他亦姓黄,叫黄灿芳,坊间将其与黄振成合称为“二黄”。
考据黄灿芳此幅西湖图,系作于同治四年(1865年),原作为纸本,民国年间存于其孙景田家,今已不知所在。图中有江逢辰父亲江鸣鹤题诗三首,其三云:“吟哦如我久成痴,湖上人多唱我词。不道天然图画外,又缘君得画中诗。”又有都督浑翁题诗:“湖山如画本天然,画里湖山一样妍。我自湖山深处住,不知人作画图传。”此诗由陈寿祺(韩荣光外甥)书写。黄灿芳与江鸣鹤、陈寿祺同为同治、光绪年间惠州文化名流,他们三人合作西湖诗书画卷,已成鹅城文坛掌故。
灿芳原名焕邦,字文史,惠州府城柏子树下人,清同治年间秀才,是嘉庆年间伊秉绶入门弟子书画家黄钥(鱼门)的哲嗣,受乃父影响,他书画兼擅,尤以画名著。吴仕端尝称:“吾惠自赵法古之后,灿芳先生实为画坛盟主。”(见《惠州西湖艺文丛谈》)他生平爱菊,常画不厌,以其“枝能傲霜,名称隐逸”也,故晚年又自号“菊庵”。在方志中,有关灿芳的记载很简略,倒是在江逢辰的诗集里,有《赠黄文史三首》,颇有助于了解其立身处世,人品学问。其一云:“吾爱黄文史,才多德独潜。师门笃风义,家法自清严。学古能交勉,攻瑕不引嫌。芬芳真可挹,每见为留淹。”其二云:“意园美花竹,才调况清新。诗溯西江祖,书追北魏人。闭门时避俗,醉客不知贫。何日输千万,还来结比邻。”其三云:“魏野林逋逸,廉泉让水间。心情古井冷,风味白云间。有子万事足,看人两鬓斑。洒然无世累,随意爱青山。”按灿芳居府城桥子头,名意园,邻西湖碧水关(故址在今明月湾附近,今废),关上有道光年间惠州知府江国霖所书“廉让之间”石刻,诗中“意园美花竹”“廉泉让水间”即指此。
灿芳诗今未得见,书作亦罕有存世,如在桥东张氏桃园后园正厅大门横额的石刻“小桃源”三字,即黄灿芳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所书。此三字有北碑意味而又参以己法,疏放老劲,拙中见媚,江逢辰说他“书追北魏人”,大约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