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张金华

2024年05月04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要么运动,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很多年前我读到的一段文字,后来竟成了我的日常自觉。运动是滋养身心,读书是涵养精神。身体或者灵魂,哪怕只要有一个在路上,就是幸福的。

年轻时,我不算是很爱看书的人,我觉得除非做学问,否则并无必要读万卷书。刚开始工作时,我也很少买书,即使看,也多是与工作有关的书。一部世界名著,往往能看上半年甚至更长时间。

真正触动我的是一位同事,他是江西南昌人,出生书香世家。他跟我们聊天时,说起他读过的书、他对其中人物章节的看法,以及他印象深刻的句段,滔滔不绝,眼里泛着光芒。每每此时,我只能掩饰心中的惊叹和羞愧,假装轻松,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

人们常说,人生的所有烦恼都来源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也许是羞愧的感觉逼迫着我要改变自己,也许也是因为害怕融入不了圈子而丢脸。在这种“高压”下,我开始了真正的读书。后来每年也能读上十多本非专业类的书籍,渐渐地自己的视野和境界开阔了许多,除工作之外的聊天也不再那么捉襟见肘了。

著名散文家余秋雨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年来,不管工作如何繁忙、生活怎样匆忙,我就是非常喜欢并享受这种让灵魂在路上的感觉。古人讲“读书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都可以利用,我也学着用好“出差、午休或者等娃下课”的零碎时间来阅读。“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同志这一名句,鞭策我时刻不忘“向书本学习”。另外,我还学习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种学思结合的读书方法。

我现在偶尔也翻看以前读书的摘记心得,从片片记录的碎语中能感受到当时读书时的心境。现在回过头来看过往的自己,真替自己脸红啊,年轻时不读书,那时机能状态最好的大脑,竟然空空如也。如果时光能倒流的话,我一定要对以前那个年轻、迷茫又彷徨的自己说:“读书吧,它不仅丰富你的精神世界,还能引领你到达光明的彼岸!”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看来,古人的思想非常有远见和深度,早就注解了“身体和灵魂在路上”的重要性,确实值得称赞。当下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实际上,也在告诉我们做到知行合一,人方能快速成长。

这些年,我虽不能有“行万里路”的自由与洒脱,但有运动替代了“行万里路”的豁然开朗,让“行万里路”的梦想化整为零,穿插在日常中。

读书与运动真是好东西,没有限制,可以永远在路上。

转眼已过不惑之年了,但内心不羁的灵魂深藏着一颗自由的心,即使身体困在原地,我的心灵依然可以神游天际。因为我的“身体与灵魂”早已行走在路上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境遇如何变化,我都会适时捧上一本厚厚的书,沉浸在别人的灵魂里欣赏,也会让行走释放更多的多巴胺,享受在路上的美好、充实、丰盈,或是曲折、酸苦、磨难……因为那样,我可以遇见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