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存在与升华》是惠州政法系统干部、惠州学院兼职教授金潜星先生最近出版的一部专著,凝聚了他多年以来对生命哲学的深入思考。读完这部作品,感悟良多,正如武汉大学教授周运清先生所言,这部作品“高度浓缩了中外生命哲学简史”“全书逻辑严密、结构自成体系”“观点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在我看来,这部作品可以成为热爱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读者的普及性读物。
“生命异化”作为本书“中篇”中“生命认知”章节的一个重要部分,作者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诠释。而个体生命如何抵抗生命的异化,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将人类带到了“第四次技术革命”时代。科技革命既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一定程度上又导致人类自身的异化。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速度至上、性能优化、效率优先已然成为时代的“元叙事”。那些属于伦理范畴的善与美、和平与正义、自然与社会等非客观、非科学的事物的价值,因为不能被科学理性和实证主义所证实,被削弱、消解了其自身的力量与存在的意义。传统叙事结构的瓦解,使世界仿佛失去了深度。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事物、情感和情绪,日益变得同一化、雷同化、数字化。比如说,遵循自然界气候、物候的蔬菜种植,越来越多被反季节的速成种养技术所替代,传统的讲究轻重缓急的“点横竖捺”的汉字书写,被程序化的“ABCD”的键盘敲打所替代,我们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疼痛感正在消失、弱化,正如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所言,“当代人的痛苦经验有一个主要标志,即认为痛苦毫无意义。能在我们面对痛苦时给予我们支撑与方向的意义关联不复存在。我们完全失去了忍受痛苦的技能。”因此,拒绝一切痛苦的生命,是被物化了的生命,也是被异化了的生命。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金潜星在这部作品中提出了众多问题,如生命异化理论从何而来、生命异化分为哪几类等。为系统爬梳、思考以上问题,他从中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寻找灵感。他援引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经典作家的观点,条分缕析生命异化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发展,如生命异化对于生命主体是一种“压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异化理论反映到社会经济关系领域之后,“不再是生命个体的自我感觉和心理体验”,而是“人的劳动对象及其产品反过来压制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等等。
金潜星将生命异化分为人与自然异化、人的自我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等三部分。在谈到人与自然异化时,作者指出,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那些无节制征服、猎取自然的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由人主导的环境伦理,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异化关系。在谈到人的自我异化时,作者指出,马克思把自我异化与个人对财产的占有有机联系在一起,因为包括人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在内的所谓私有财产,是人自我异化的根源,因为财产本来就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它又倒过来支配人;建立理想的社会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因而归根到底也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而这种扬弃同时也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和人性的真正复归。在谈到人与社会的异化时,作者指出,社会异化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使人背离理性价值观和人的本性。作者由此指出,“消除社会异化的首要前提是让人成为真实的人、真正的人,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使每个个体生命不再受制于人,即便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也能够得到人道主义的关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这种论断,非常契合当下社会现实。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的同时,也衍生出自己的对立面,成为消解个体精神和价值的“机器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生命存在与升华》这部作品,提出、分析了“如何抵抗生命的异化”这个问题,值得广大读者品读。(祁大忠)